再訪— 新埔 林氏家廟
縣定古蹟新埔林氏家廟,位於新埔鎮成功街136巷16號,於民國95年7月25日公告指定為縣定古蹟, 是新竹縣祠堂建築代表作品之一,也是「新埔宗祠博物館」主要核心館舍之一。 新埔林氏家廟因年久失修,97年獲客家委員會補助,搭設鋼棚架保護,並進行修復計畫及修復設計, 前年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補助2230萬元,縣府配合740萬元,林氏家廟配合出資330萬元,總經費3300萬元, 進行修復工程及環境再利用 […]
縣定古蹟新埔林氏家廟,位於新埔鎮成功街136巷16號,於民國95年7月25日公告指定為縣定古蹟, 是新竹縣祠堂建築代表作品之一,也是「新埔宗祠博物館」主要核心館舍之一。 新埔林氏家廟因年久失修,97年獲客家委員會補助,搭設鋼棚架保護,並進行修復計畫及修復設計, 前年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補助2230萬元,縣府配合740萬元,林氏家廟配合出資330萬元,總經費3300萬元, 進行修復工程及環境再利用 […]
水尾位居頭重溪、老坑溪、楊梅溪的會合處,因屬各支流的尾端,因而名為「水尾」。 清末至日治初期,水尾地區為一街庄,稱為「水尾庄」,隸屬於竹北二堡。 該庄西北與上田心仔庄為鄰,北與高山頂庄為鄰,東與大金山下庄、楊梅壢庄為鄰,南邊為大平山下庄, 西邊為頭湖庄、上陰影窩庄。 明治三十四年(1901) 11月,全台廢縣廳改設二十廳,該庄隸屬於桃仔園廳。 明治三十六年(1903) ,改名桃園廳 […]
張廖家廟,俗稱「張廖公館」、「廖祖厝」或「天與公祠」,因以「承祜」為號,故又稱為「承祜堂」。 位於臺中市西屯區西平里西安街205巷1號,剛好在逢甲大學旁的逢甲夜市的外圍。 張廖家廟奉祀張廖第六世祖張廖天與,於光緒12年籌建,在清光緒13年(1887) 起建, 歷經張廖家族30年的持續建築,在大正5年(1916)終於全部完工 。 其格局類似客家建築,主體建築以傳統三堂二過水加一圍屋之客家 […]
張家祖廟位於舊名下七張犁(今西屯協和里一帶),是祖籍福建汀州府寧化縣的馬堂張氏後裔所建之祠堂。 張家祖廟於日治時期明治37年(1904)興建,二戰以後,歷經幾次大修,現存的臺中張家祖廟坐西朝東, 是一座兩進兩廊四護龍的四合院祠宇建築。 祖廟前有寬廣的前埕及半月形的門口塘,建築格局與中部地區的傳統民居似, 建築本體以中軸線左右作法各有不同最具特色。 三開間的前廳與正廳,均用柱廊形式,柱廊 […]
文獻記載仕隆的舊地名「礁巴斯戎」,傳為平埔族聚落。於明末鄭氏時代屬鳳山縣「仕戎庄」, 日治時期更名仕隆保,民國九年實施地方制度改隸高雄州岡山郡楠梓庄之轄區內,昭和5年楠梓庄廢除 改隸岡山街,光復後民國三十六年橋頭鄉成立,原屬地區改置仕隆、仕豐兩村。 仕隆在清朝時代名門極盛,參與科舉考試,考中秀才、舉人、進士不乏其人,故當官為仕者甚多, 故「仕官隆盛」 謂之「仕隆」,這些事跡在許姓林 姓公厝之史跡可 […]
美濃埤頭下擁有飛簷及門樓的夥房就是只有濟南堂的林屋伙房,由它的方位 及背看雙蜂,月光兩山 的氣勢來看,就知道是一戶上代有來頭的大戶人家 ,堂前正門懸掛著一方「文魁」扁額,也知道這裡曾經出過舉人, 老一輩的人流傳著林金城舉人出生時「奪龍氣的傳奇故事」。 延著美濃中正湖停車場左邊小路走,就可見到美濃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夥房雙桂第的門樓。 夥房是客家主要的傳統民居形式,一個夥房代表一個家 […]
北社尾王姓宗祠為嘉義市之歷史建築,公告於民國九十二年(2003)8月6日。 王姓宗祠改建於大正八年(1919),而後到了民國五十年(1961)時又增建了拜亭。 宗祠為一進三開間建築,兩旁有護龍,而在公厝前有兩座光緒九年(1883)之石碑, 記載當時王家請官府公告各房之權利、義務與土地界線的事情。 300多年前,王姓來台第一代祖先王德厚遷徙台灣,此宗祠為之後興建,雖於日治時期修建,仍具悠久歷 […]
「大溪厝」之名 , 有人說是因為康熙47年(1708) 興築大溪厝陂才有「大溪厝」的稱謂出現; 或說大溪厝地名是因開墾者很多,而有「大家的厝」之稱呼,而後流傳為「大家厝」(台語), 便一直使用到現在。 該地開發甚早,康熙47年(1708)時漢人即在此修築了「大溪厝陂」, 後來形成聚落大溪厝和埤腳,其餘均為廣大田園和埤池,日治後本里變化不大,仍是屬農村聚落, 居民雖然擁有大片土地,但是種稻的生活相當 […]
中因位於水田中心,以其四週皆為水田,故命名為田中央,在日治時期改稱為「田中」。 田中一帶在前清時代屬於台灣府彰化縣太武東堡及東螺東堡一部分,居民係於乾隆末年及嘉慶年間由福建 漳州府及泉州府一帶遷入三塊庴沙仔崙地方形成一小街廓(今沙崙里)。 道光三十年因濁水溪汜濫成災,將原有市街悉數沖失,住民只得重新建街於田中央努力開荒拓墾。 本鎮在日治初期隸屬於台中縣彰化支廳管轄,明治三十三年年初改隸沙仔崙支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