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水 鼻仔頭 陳氏宗祠
二水鄉名源於鄉治所在聚落之古地名「二八水」。 其命名源由係從前該處位於施厝圳(今稱八堡一圳) 與十五庄圳(今稱八堡二圳)之間,建有一分圳自施厝圳 引二成水量注入十五庄圳,稱為「二分水圳」或「二八水圳」。 聚落因有該分圳經過,故稱為「二八水」。 清代建置行政區劃時亦將莊名定為「二八水莊」,屬東螺東堡。 日治初期仍沿用「二八水庄」之名稱, 大正九年(1920)街庄改制,簡化為「二水」。 所謂「二八水」 […]
二水鄉名源於鄉治所在聚落之古地名「二八水」。 其命名源由係從前該處位於施厝圳(今稱八堡一圳) 與十五庄圳(今稱八堡二圳)之間,建有一分圳自施厝圳 引二成水量注入十五庄圳,稱為「二分水圳」或「二八水圳」。 聚落因有該分圳經過,故稱為「二八水」。 清代建置行政區劃時亦將莊名定為「二八水莊」,屬東螺東堡。 日治初期仍沿用「二八水庄」之名稱, 大正九年(1920)街庄改制,簡化為「二水」。 所謂「二八水」 […]
根據通霄鎮志記載:「通霄」一名由來,原是平埔族原住民 道卡斯族「風呢樣」(Honeyan),名「屯消」(Tonsuyan) 社之所在。 此外,又有一說:在清代時,由於該地昔日南勢溪水深可停泊商船, 為銅鑼、三義、苗栗等地貨物「吞」吐「銷」售中心。 臺語「霄」與「銷」發音相同,所以稱「吞霄」。 清治時期部份有志之士開始改稱「通霄」。 通霄鎮各里族群分布,閩南人佔多數的里有白東、白西、 新埔、通灣等4 […]
阮氏家族是和美區最著名的世家之一, 阮氏宗祠位於和美鎮東坡路。 根據《阮氏宗祠沿革》所記載,在臺灣之阮氏族人多為陳留衍派。 居住於此地之阮氏族人,為阮嘉尚(第二世)於清雍正7年(1729)率子 阮德厚由福建省南安縣英内上堂鄉二七都遷移來臺,原居住於於今雲林縣 北港鎮一從事墾荒, 阮德厚生有五子,為阮氏五大房; 五房舉家遷移北上至今和美嘉犁一帶, 其中大房阮文祥(第四世)獨子阮為發,曾經義捐倉穀千石 […]
和美鎮的阮氏家族於清雍正七年從福建來台, 而阮氏宗祠為阮姓最早創立之宗親會館。 宗祠正廳供奉三大座牌位, 阮家歷代始祖仙名其內。 和美鎮阮氏族人曾於民國75年於古厝以古禮舉辦台灣區 第一百次阮氏宗親祭祖大典,當時吸引海內外宗親 數百人前往參加,盛況空前。 阮氏宗親族人迄今,每年仍以古禮辦理春秋二祭, 春祭在農曆二月十五,秋祭於農曆八月十五辦理。 根據《阮氏宗祠沿革》所記載,在臺灣之阮氏族人多為 […]
鹿谷鄉的開發最早的文字記錄是在清乾隆六年(1741), 由漳州人沿濁水溪進入番仔寮與大坵園(今瑞田村及清水村)開墾。 之後,又有泉州人自林圮埔(今竹山鎮)進入囤墾, 陸續的有初鄉庄(初鄉村)、新寮庄(鹿谷村)、坪仔頂庄 (秀峰村)、車輄寮庄(廣興村)、小半天庄(竹林村、竹豐村)、 內樹皮庄(和雅村)等各庄的形成。 乾隆21年(1756)業主「許廷瑄」承接施國義(施世榜之孫) 的大坪頂墾權,招徠各方 […]
清乾隆4年,泉州人林耳順率領30 多位閩、粵人士, 和平埔族訂約開墾,是頭份受漢人開拓之始。林耳順開闢,建番婆、 菁埔等12莊,又與陳曉理等開鑿隆恩圳、灌溉農田。 乾隆 16 年,林洪、吳永忠等人之裔孫, 在今頭份與竹南間設 田寮 ,墾成頭份,二份等地, 大約而言,頭份市開闢,一從竹塹(新竹)自北而南, 由鹽水港而山下排而番婆莊。另一由中港、田寮而到頭份; 再由河背而茄苳坑;由沙菁埔而興隆;由斗煥 […]
崇本堂稱「林氏宗祠」,建築主體坐西北朝東南,位於竹山鎮竹山里 下橫街46號,境域約100坪基地20餘坪,是竹山鹿谷林姓居民之祖厝。 林圯埔居民多為福建漳州移民後裔,清乾隆53年(1788)發生林爽文事件, 事件後漳州林姓移民勢力日衰,街內林某鑑於林姓凋零遂首倡宗祠,懷念林圯 開拓竹山地區的功勞,乃於祠內奉祀「林圯公」神位, 另又奉祀「開閩始祖林祿公」及「九牧公」二位神主, 名之為「崇本堂」。 […]
康熙末年,由施世榜出資興建灌概水圳施厝 (因流經彰化平原八個堡,所以又名八堡圳), 吸引了大陸移民來彰化平原開墾,溪湖地區也在此時 開始有漢人前來入墾,並在乾隆年間有了 番婆庄和大突庄二個漢人聚落的出現。 乾隆、嘉慶、道光年間是入墾的高峰期, 各姓氏族群紛紛來到,漢庄大量林立,形成一處處 的血緣聚落……. 從彰水路轉個彎進員鹿路的小路邊,有一座莊嚴的宗祠, 在車水馬龍與現 […]
賴卜隆諱成,字元成,生於元大德二年(1298),卒於明洪武九年(1376), 原居詔安官坡田心,後遷徙到平和心田,為賴氏平和心田一世祖。 而賴卜隆與妻吳氏生有四子,其中長子賴景春之第十三世孫圭讚於康熙末葉, 在施世榜第二次招墾時,遷居臺灣, 是為賴氏益三堂來臺開基始祖(位於大橋村)。 而在景春公派當中則有一支第十四孫賴樸園亦渡臺至大村貢旗, 是為賴景春系之樸園公派,也就是大村鄉貢旗村環翠堂之派 […]
賴氏一姓最早是發源自河南省境域。 明末清初時期,賴氏族人開始遷徙至臺灣。 心田一世祖卜隆公派下在燕霧大庄開發史上, 耕耘的成果分布為過溝、美港、擺塘、貢旗、大村、田洋、大橋等地。 二世祖賴景祿定居北勢仔,賴景春定居於浮圳 (南勢)。 賴卜隆諱成,字元成, 生於元大德二年(1298),卒於明洪武九年(西元1376年), 原居詔安官坡田心,後遷徙到平和心田,為賴氏平和心田一世祖。 而賴卜隆與妻吳氏生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