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祭祖 新竹 鄭氏家廟
< 鄭氏家廟> 位於新竹市北門街,建於清咸豐三年(1854),為閩南建築傳統形式,原來放在< 進士第> 前的四對旗杆石座亦移置於家廟前。鄭氏家廟平日大門緊閉,一年中只有冬至及上元兩天因舉辦祭祖活動,才會對外開放參觀…為了一睹鄭氏祭祖古禮外, 參觀內部陳設也是重點… 因為冬至當日並非例假日,只得請事假前往一探究竟……. 新竹北門 […]
< 鄭氏家廟> 位於新竹市北門街,建於清咸豐三年(1854),為閩南建築傳統形式,原來放在< 進士第> 前的四對旗杆石座亦移置於家廟前。鄭氏家廟平日大門緊閉,一年中只有冬至及上元兩天因舉辦祭祖活動,才會對外開放參觀…為了一睹鄭氏祭祖古禮外, 參觀內部陳設也是重點… 因為冬至當日並非例假日,只得請事假前往一探究竟……. 新竹北門 […]
社頭斗山祠,位於彰化縣社頭鄉埤斗村,光緒六年(1880)福建省漳州府南靖縣書洋山<蕭滿泰>派下子孫創建祠堂,奉祀先祖列宗,昭和九年(1934)因祠堂年久而進行重修,民國88年「九二一大地震」,斗山祠整個建築群嚴重倒塌,僅存門廳與正堂的主體結構,以及部分護龍的正立面牆身。 由於斗山祠具有見證蕭姓族人在社頭開發的歷史文化意義,且建築深富特色,縣政府於民國90年12月,將斗山祠登錄為歷史建築 […]
永靖邱氏族人於乾隆年間,自廣東潮州府饒平縣、嘉應州等地渡海來台。光緒初年,枋橋頭七十二庄邱元集(萃英公)及丘逢甲(倉海公)聯合85位族人倡建邱氏祠堂,並購地三十餘甲開辦祭祀公業。 光緒十年(1884)興建家廟,至光緒十九年(1893)完工安座,宗祠取名為「敦睦堂」。 邱姓為永靖境內第二大姓,約占全鄉戶數百分之十二‧二。以目前鄉內將近四萬人口計算, 人口在五千人左右,主要分布在永南、瑚璉、竹子、湳墘 […]
道光三年(1822)鄭用鍚中進士;使新竹鄭家地位從地方提升為影響全台的重要家族。道光十年(1830)鄭氏先在金門興建家廟,咸豐三年(1853)在新竹北門外現址興建<鄭氏家廟>。屬於三級古蹟。民國83年初曾經因塌陷而全面翻修。但平日並不對外開放。 鄭氏在新竹是名門望族之一,位於北門的鄭家,屬竹塹浯江鄭氏一系,三世大房國周、四房國唐、五房國慶,於康熙五十九年(1720)至乾隆二十五年(17 […]
<德馨堂> 位於桃園縣蘆竹鄉山鼻村4鄰92號, 說是山鼻村,其實便在南山路旁(桃3線)….屬燕尾式清代建築,前有門樓,中堂為祖先牌位,外牆磚造為土角。是陳氏先祖<陳獻琛> 在光緒年間考取貢生時,興建了這棟有燕尾翹脊的屋子,本是祖厝,目前作為陳氏宗祠之用 擁有百年歷史的陳氏<德馨堂>,根據廳堂內石碑上書推測,創建約在日治初期的1898年,廳堂石碑則記載 […]
陳氏子孫於康熙、乾隆年間,分別渡海來台,居住於永靖以及田尾溪畔、打簾一帶,為數眾多。聲榮公派下族裔十一世陳元英(仁山),聯合三世祖武平公派下來台子孫搜錄家族資料,編成族譜,並體念先人創業惟艱,於同治十一年(1872),倡建祖祠於湳港西(現廟址北側),以光祖德。 明治三十一年(1898),祖祠被洪水沖毀。大正四年(1915),十三世陳儀亭(鳳年) 出面召集清湖、蓋我兩房族人新建家廟,乃稍移舊址,即今 […]
張廖家廟俗稱「張廖公廳」、「廖祖厝」或「天與公祠」,因以「承祜」為號,故亦稱為「承祜堂」。位於舊名西大墩街(今西屯一帶, 臨近逢甲大學),為 原籍福建漳州府詔安縣的張廖一族移民所興建。家廟於明治四十二年興建,隔三年後落成,其後陸續增建左、右橫屋及圍屋,至大正五年(1916) 告峻。 先祖<廖朝孔> 於康熙四十年(1701)渡台,初居雲林二崙,後來落腳在台中西屯一帶,子孫繁衍越來越多。裔 […]
新店地區的劉氏族人原藉福建泉州府安溪縣金田鄉鵬嶺小門厝。先祖於乾隆十五年(1750)乘小舟由藍溪經泉州府城至晉江口,登帆船渡海來到台灣北部淡水港,上溯而至新店溪,於景尾溪仔口登陸,到十五份定居(今公館萬隆一帶)。 根據《臺北縣志》十五份庄開墾事蹟如下:「乾隆中葉,安溪積德鄉人蘇興存、高貽椒、林家修…珊屏鄉人劉世棠等十五股所闢而得名。」 劉氏兄弟4人合力、開墾荒地,待生活上稍許改善,返鄉接父母來臺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