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蘭 詹姓祖廟 (繼述堂)
卓蘭鎮位居苗栗縣最南端,南鄰大安溪。昔為平埔山胞巴黑斯族巴登社所盤據生息之地。前清嘉慶年間,粵籍墾民開始自東勢角入墾;所以早先卓蘭鎮居民大多為客家人,其中自廣東省饒平縣遷徙而來的詹姓居民最多,為當地第一大姓。 位於卓蘭鎮新榮里五鄰16號的詹姓祖廟『繼述堂』是第一座與地方拓殖有關的古蹟。 繼述堂創建於清光緒十一年(1885)到現在已有一百二十多年的歷史….. 詹姓祖廟自創建以來,已歷經三 […]
卓蘭鎮位居苗栗縣最南端,南鄰大安溪。昔為平埔山胞巴黑斯族巴登社所盤據生息之地。前清嘉慶年間,粵籍墾民開始自東勢角入墾;所以早先卓蘭鎮居民大多為客家人,其中自廣東省饒平縣遷徙而來的詹姓居民最多,為當地第一大姓。 位於卓蘭鎮新榮里五鄰16號的詹姓祖廟『繼述堂』是第一座與地方拓殖有關的古蹟。 繼述堂創建於清光緒十一年(1885)到現在已有一百二十多年的歷史….. 詹姓祖廟自創建以來,已歷經三 […]
陳氏姓源,出自媯姓,虞舜之後。舜帝卅四世孫胡公滿,封於陳,稱侯,卒謚胡,故曰陳胡公,為陳氏開山得姓始祖。胡公四十八世孫,舜帝八十一世孫陳實,東漢時為太丘長,至陳宣帝太建元年〈569〉,追封潁川侯,被尊為潁川始祖。 陳氏郡號多達六個〈註:潁川、汝南、下邳、廣陵、東海、河南〉,但以潁川的後人最多,郡名「潁川」,故地在今河南省境〈註:光州固始縣〉,是大多數陳姓人家的望出地,潁川的「潁」字,今或被誤寫為「 […]
陳氏古厝 又稱陳佛照公廳,位於社寮里集山路與大公路口,佔地二分多地,係陳佛照裔孫<陳克己>經商致富後,於大正元年(1912) 建造。古厝為三合院木造結構,五間正身,左右護龍廂房,外觀優美典雅,堪稱社寮地區佔地最廣的民居建築。 大公街是社寮早期開發的一條巷道,日治時期做為運輸甘蔗的主要幹道; 有鐵道建造成為轉運站的重點之地,是當時最為繁榮的主要市街。 清時大公街就是布莊商家的主要集中區段 […]
清咸豐七年(1857)地方士紳倡議興建書院,士紳阮鵬程擔任總理,陳嘉章、王祖培、鄭凌雲、黃興東等奔走募款,地主黃利祥、黃鍾烈、黃英協捐獻土地,督造興建,歷時一年餘的興建,道東書院已略具規模。道東書院取其「王道東來」之意,書院祭祀朱子,地方俗稱「文祠」。 同治年間,商紳林日豐號、林金盛號等商舖,相繼捐租,做為書院的經費。同治十年(1871)由阮傳芳、黃鍾麟等秀才擔任重修董事,聘請匠師彩繪廟堂,增建牆 […]
田中原稱為「田中央」,此地在古時武東堡之南端,正當通往北斗鎮(古時稱東螺西堡)之要路。清道光三十年(1850),沙仔崙(屬古時東螺東堡,今日埤頭鄉三塊厝)街肆,因濁水溪發生嚴重氾濫而流失大半,於是擇定此地,將水田改變為店肆林立之地,「田中央」之地名便是因此而起。 康熙六十年代,當地稱為大武郡堡,雍正十二年分為二堡,稱大武郡東堡及大武郡西堡,乾隆年間簡稱武東堡及武西堡。此地方原稱平埔Arikun族大 […]
乾隆四十五年間(1780),劉氏先祖北塘派下連智公,聲棟公、愛塘派下雲展公、偉芳公及偉鵬公等陸續涉險輾轉來到荒蕪僻地之五溝水,開荒墾地,從事耕種,刻苦勤儉,晴耕雨讀,詩禮傳家,進而購田置產; 終在五溝水一帶蔚為望族大戶。 五溝水的劉氏宗祠即位於交通要衢上, 再次路過,還是不免進入緬懷一下….. 後裔子孫為求慎終追遠, 同治三年(1864)十一月興工創建宗祠,光緒二十年(1894) 宗祠 […]
明熹宗天啟五年(1625) ,福建巡撫<鄒維璉> 以平林人<蔡獻臣> 學問純正,奏請朝廷御賜里名「瓊林」;蔡獻臣為明神宗萬曆十六年(1588)舉人,第二年再中進士,曾官至湖廣按察使、浙江提學,逝世後追贈刑部右侍郎,為官清介亮直。 「瓊林」舊名「平林」,位居金門島中央,地勢較低,樹林茂密,由四周高處觀之,若樹林覆蓋而得名。明朝天啟年間,熹宗皇帝御賜「瓊林」一名,遂延用至今。 […]
<瓊林聚落> 位於太武山西麓,為金門傳統聚落之一。因昔日聚落附近多樹林,舊稱「平林」。明以來人才輩出,熹宗皇帝特頒「御賜里名瓊林」匾,自此改稱今名。瓊林聚落中, 大量燕尾馬背的傳統閩南建築,樸實典雅,韻味天成,其中又以宗祠家廟最具規模。 瓊林為早期自然成型的聚落,有八百多年歷史,整個聚落在配置上以蔡氏宗祠為主,各房宗祠為中心,依地形、地勢有秩序排列成長,形成自然而嚴密的防禦性配置。 […]
山后分為上、中、下三堡。宋末元初以降,上保與下堡各屬王氏及梁氏墾殖的聚落。民俗村文化村所在地的中堡,則是晚清時王國珍、王敬祥及王敬濟二代,於日本神戶經商致富後返鄉所建。十六座的二落大厝翟邸,加上海珠堂(鄉塾)及王氏宗祠,總稱「山后十八間」。 山后民俗村佔地約一萬五千平方公尺,十八棟傳統古厝大部分材料來自於福建漳、泉或江西一帶,用料講究,作工細緻,聚落內隘門、水井等一應俱全,造型整齊劃一,整體看來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