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田 頭崙 張萬三祖祠
清朝的時候,竹田一帶是東港與潮州之間商旅的中途站,貨物經常堆積如山,所以外人把這個 村莊稱為「頓物庄」,後來交通漸發達,這 裡不再堆放貨物了,地方人士以此地「竹木處處,良田 阡陌」而取名為「竹田」。 竹田在明治三十七年(1904)屬於阿猴廳內埔支廰,轄二崙、頓物、南勢、鳳山厝、溝仔墘、西勢庄。 大正九年(1920)以後,行政區屬於「高雄州潮州郡竹田庄」轄有二崙、竹田、南勢、鳳山厝、溝仔墘 、西勢, […]
清朝的時候,竹田一帶是東港與潮州之間商旅的中途站,貨物經常堆積如山,所以外人把這個 村莊稱為「頓物庄」,後來交通漸發達,這 裡不再堆放貨物了,地方人士以此地「竹木處處,良田 阡陌」而取名為「竹田」。 竹田在明治三十七年(1904)屬於阿猴廳內埔支廰,轄二崙、頓物、南勢、鳳山厝、溝仔墘、西勢庄。 大正九年(1920)以後,行政區屬於「高雄州潮州郡竹田庄」轄有二崙、竹田、南勢、鳳山厝、溝仔墘 、西勢, […]
宗聖公祠座落於屏東市勝豐里,建於日治時期,宗聖公祠顧名思義即為祭祀宗聖公為主之宗祠, 在此宗祠內亦同時祭祀曾氏嘉應裕振公派下之六大戶先祖,可謂嘉應州曾氏家族遷居台灣屏東後 的主要精神所在。 縣級古蹟宗聖公祠,在文化上,不僅僅是客家移民活生生的生命史,亦是屏東曾氏家族於台灣 日治時期備受官方禮遇的見證;在建築工藝價值上,更是展現台灣日據時期中西融合藝術美感與 流行風格的一頁,與北埔的姜氏家廟並稱 […]
屏東宗聖公祠是典型的客家宗祠,結合客家傳統民居合院建築、廟宇建築及日治時期的西洋風格 建築於一爐,其建築技術、彩繪、大木結構、雕刻、剪黏、泥作、書法藝術等,見證了六堆客家 先人之風采。 宗聖公祠供奉「宗聖」曾子、曾子父親曾點、曾姓遠祖夏禹王及六堆客家曾氏宗族歷代祖先, 是臺灣著名的客家宗祠。 宗祠創建於昭和二年(1927),昭和四年(1929)完工。 當時由前清秀才曾寶琛提議興建,出資者是六堆客家 […]
陳德星堂為臺北地區陳氏大宗祠,清光緒年間原位於臺北府城內(今總統府所在位置)。 日治初期日本政府徵用祠堂原址作為建造總督府用地,並以大稻埕的陸軍用地交換。陳氏族人 之後於大正元年(1912)興工重建,兩年後於現址落成啟用。 台北城內的陳德星堂原建於城內的文廟旁邊,清咸豐十年(1860),舉人陳維英於掌教宜蘭 仰山、及艋舺學海兩書院之餘,念及台灣本島缺少陳氏宗祠,拜祭無所,譜牒不修,恐有數典 忘祖之 […]
魚苗寮位於花壇鄉長沙村,花壇國中以西,夕泉坑溪以南,忠孝街以北,西至禾田巷以東的範圍, 參觀入口從姑娘廟前的禾田巷進入,園區內有魚苗養殖場,荷花生態池,北玄宮,埤底李協利古厝, 水蠟燭生態觀賞區,甲魚養殖場,新厝內李協源古厝等等, 一趟知性之旅,豐富滿行曩,值得來探尋與與挖寶。 彰化縣花壇鄉長沙村的【魚苗寮】。早期是台灣淡水魚苗養殖的集散中心。 魚苗寮起源自清朝乾隆年間,至今已有兩百多年歷史 […]
大饒庄,見於《臺灣府輿圖纂要》。大饒之名,取居民多來自饒平。 周璽《彰化縣志》中提及有火燒庄,可見同治以後,火燒庄就改名大饒庄。 居民以坑邊大房張氏為多,建有張氏家廟有義堂,為大房祖厝。 其它聚落如公館邸和埤仔頭也都屬坑邊大房。 火燒庄也是員林早期漢人聚落之一。 之後並以它為核心,向外發展,形成今大饒里較大的區域。 張姓為員林第一大姓,其祖籍地絕對多數來自廣東饒平,共同始祖為張氏饒平肇基公張開盛, […]
大村鄉的游氏家族大部份分布於擺塘村、大崙村以及南勢村較多,這些游氏後裔的祖先都於 清乾隆到嘉慶年間,陸續由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二都秀篆先後遷徙到大村鄉。 雖然是同樣來自漳州詔安縣的二都秀篆地區,但因為不同時間來,落腳的地方也不一樣, 所以有好幾位開台祖先,大約可分為廣平堂及原平堂等二大族群。 擺塘村與南勢村的游氏後裔,都同屬廣平堂的族群。 擺塘村目前有六百七十幾戶人家,但游姓為最大姓,約佔全村的百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