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嶼 池西 小池角 黃氏宗祠
池西村位於西嶼,與池東村在戰前一直合稱「小池角」,即「在小池塘角落的聚落」之意,根據《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地名沿革篇》所記載:「西嶼鄉治在池西村為昔日之小池角,因島嶼西岸近海有一淡水池故得稱。」約於明永曆晚期年間開始吸引居民前移本地定居,其中包含原籍浯江、英坑的黃氏家族,並在乾隆年間創建黃氏宗祠。 日治時期,小池角黃姓宗祠於大正3年(1914)進行重修工程,大正9年(1920)完工,並在廟旁立 […]
池西村位於西嶼,與池東村在戰前一直合稱「小池角」,即「在小池塘角落的聚落」之意,根據《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地名沿革篇》所記載:「西嶼鄉治在池西村為昔日之小池角,因島嶼西岸近海有一淡水池故得稱。」約於明永曆晚期年間開始吸引居民前移本地定居,其中包含原籍浯江、英坑的黃氏家族,並在乾隆年間創建黃氏宗祠。 日治時期,小池角黃姓宗祠於大正3年(1914)進行重修工程,大正9年(1920)完工,並在廟旁立 […]
鎮海村原名「鎮海港」,位於講美村的北方,為清代鎮海澳澳署所在地。 「鎮海」亦作「鎮海港」,位於澎湖北山嶼南段偏北,明代天啟四年(1624),因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澎湖媽宮風櫃尾築建城砦,明軍為驅逐荷蘭軍隊,便在澎湖各處堆砌土城,截斷荷軍海路補給,順利迫使荷軍離開澎湖,鎮海便為其中一築城地點。 惟明軍隨荷軍退離亦撤守土城,其土城早於清季坍塌圯毀,僅有寥寥城跡殘存於現址。 自明代有信史起,鎮海便常為水師駐 […]
現今的布袋,乃是當時出海航道中的一個小島, 叫布袋嶼或布袋嘴,而控制出海的門戶,南岸為青峰闕的蚊港(好美里), 北岸則是冬港(即今之東港里)。 布袋鎮是嘉義縣開發最早的地區,舊稱布袋嘴,又稱冬港。 冬港為布袋清領初期的稱呼,清康熙年代,位於八掌溪口,大坵田沙嘴東 南岸濱潟湖的一個內港,諸羅縣志載有: 「冬港商船到此載五穀,南出青峰闕,入於海。」 所指「冬港」就是現在的布袋港。 清乾隆年間布袋發展成 […]
清朝時期稱好收庄,又有另外一個名稱火燒庄, 會有這個名稱是因為在清朝時期戴潮春事件放火燒庄, 好收庄夷為平地,從此之後居民就以火燒庄來稱呼此地 。 清同治元年﹙1862﹚戴方生之亂,放火燒莊,全莊夷為平地 只剩三戶土埆竟,從此,鄉民習慣稱好收莊為「火燒莊」。 戰後稱為豐收村。 豐收村由舊時的山仔腳、竹圍後、火燒莊、新厝、 過溝仔、溝心、大樹腳坪、內窩等合併而成。 山仔腳於光復後一度和新庄子合併成「 […]
古代的佳里區位於濱海的蕭壠半島,西南靠臺江內海,北臨 古曾文溪(今將軍溪),當時的蕭壠市街與佳里興尚隔溪分處南北。 十九世紀中葉古曾文溪改道、臺江陸浮後, 佳里區才位於內陸至今。 佳里區在明鄭時期隸屬天興縣(州)下之永定里及開化里, 到了清治時期則隸屬臺灣府諸羅縣,1704年以前一直為縣治所在; 1787年後諸羅改名嘉義,繼續隸嘉義縣管轄; 1887年改隸臺南府。 大正九年(1920) 臺灣地方改 […]
陳德聚堂,又名陳氏宗祠,位於臺南市中西區, 是建於明鄭永曆年間的宗祠,過去曾稱為「統領府」, 其旁邊的巷子因而稱作「統領巷」。 陳德聚堂原為東寧總制使統領右先鋒陳澤府邸, 清治時期陳氏後人修建改為陳氏家廟, 日治時期改為祭祀公業後,現則作為全臺陳姓大宗祠 所在地,其建築曾被指定為三級古蹟, 現為臺南市之直轄市定古蹟。 陳德聚堂原為鄭成功部屬統領右先鋒陳澤府邸, 清廷治臺後,陳氏後人於康熙三十二年( […]
臺南王姓大宗祠於民國九十二年(2003)公告為市定古蹟。 該宗祠是臺南在日治時期所興建的宗祠之一,平日不對外開放, 只有在過年過節時才會有王姓族人回來祭祖。 該宗祠於昭和十四年(1939)時建成, 比起清朝時便已建的吳姓宗祠和陳姓宗祠等宗祠相 比算是較晚的,然而由於同時期所建的宗祠大多紛紛改建, 相較之下王姓大宗祠的價值便顯得更重要。 雖然是日治時期的建築,但大致仍為閩南建築的風格, 而在建材上則 […]
斗南鎮原稱「他里霧」,係平埔族的社名而來, 據荷蘭佔台文獻記載,平埔族在雲林地方設有五社, 其中他里霧社就是本鎮舊社里, 猴悶社則是在現在本鎮將軍里溫厝角, 本鎮早自明朝鄭成功開台就已開始, 清治後漢水陸續移居, 乾隆年間逐漸形成市街。 是雲林地方最早開發地方…… 清康熙四十九年周元文重修台灣府志中 已有「他里霧社」的記載。 至康熙五十六年諸羅縣志人有記載「諸羅十七莊」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