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小學 — 清水公學校
成立於明治29年(1896),當時稱為<台中國語傳習所牛罵頭分教場>,隔年(1897)學校成立,順理成章的以<牛罵頭公學校>為校名。大正十年(1921)牛罵頭公學校改名為<清水第一公學校>,大正四年(1925) 改名為<清水公學校>, 昭和十六年(1941)改為清水南國民學校,沿用至光復…. 明治二十九年1897年,日人為使臺灣人學習本國 […]
成立於明治29年(1896),當時稱為<台中國語傳習所牛罵頭分教場>,隔年(1897)學校成立,順理成章的以<牛罵頭公學校>為校名。大正十年(1921)牛罵頭公學校改名為<清水第一公學校>,大正四年(1925) 改名為<清水公學校>, 昭和十六年(1941)改為清水南國民學校,沿用至光復…. 明治二十九年1897年,日人為使臺灣人學習本國 […]
回顧三峽的歷史,一定不能省略大正九年(1920)實施的州郡街庄改革制度,台灣總督府進行國勢調查後,決定設置五州二廳三市四十七郡一五五街庄。而舊時稱為<三角湧>的地名,也在此年改名為<三峽>。昭和三年(1928)興建的<三峽庄役場>,以當時兩樓格局的規模,已經可以算是相當氣派的建築….. 相較之下,在台灣其他庄級單位的庄役場大多只有一樓的歸模,如台北市 […]
原<日本勸業銀行台北支店>位於台北市襄陽路,興建於昭和八年(1933年) , 又稱之為<勸業銀行舊廈>。 該類似馬雅建築的建物為日治時期的日本勸業銀行(現瑞穗銀行前身之一)臺北支店,與同一時期完成的<台南支店> (位於臺南中正路) 在外形幾乎一致。是臺灣少數巨大列柱式馬雅風格的建物….. 勸業銀行的「勸業」於日本語為「提倡實業」意思,其業務也與生產事 […]
位於虎尾郡役所右側的<郡守官邸> 創建年代可追溯至日治時期大正12年(1923),當時係配合郡役所所興建,日治時期應有一次重要擴建(書齋部分)…..採用木造日式官舍建築設計,建築工法與設計完全是按當時日本典型的官舍建築物所建造而成。目前規劃為<雲林故事館> 原稱為五間厝的虎尾,本屬於土庫廳管轄,但隨著製糖工場的設立與擴建,人口急遽增加,到了大正八年(1919) […]
對虎尾居民而言,所謂的郡役所,除了郡役所辦公廳舍,其實還包含郡守官邸(今雲林故事館)、合同廳舍(今虎尾消防分隊)、公會堂(改建為虎尾郵局)等,上述建築都保存了下來,而改為<雲林布袋戲館>的<虎尾郡役所>辦公廳舍則是主要代表,成為虎尾發展歷史的見證。 <虎尾郡役所>位於林森路,原為日治時期郡役所所在,是一棟融合了多種風格的「半木造」建築。其外型高聳、宏偉醒目,內部 […]
中山公園舊稱為<新竹公園>,位於巿區與十八尖山中途的枕頭山,佔地19萬平方公尺,大正五年(1916) 闢建完成,二次大戰期間曾遭受炮火波及,光復之後大加修葺。園內蒼松翠柏、花木扶疏,麗池碧波蕩漾,曲橋綠蔭構成一幅美景。另有坡璃工藝博物館, 風城願景館及動物園可以一遊….. 麗池—這個湖泊雖小,卻美麗而吸引人,池內放養虎錦鯉、綠頭鴨、白羅曼鵝及鴛鴦, 九曲橋與涼亭 […]
原<臺北信用組合>,為臺灣臺北市市定古蹟,鄰近中山堂。興建於1927年, 初為臺北信用組合所使用,二戰後臺北信用組合改組為<臺北市第十信用合作社>(臺北十信),其總社仍設於此處。十信併入合庫後,總社改為<合作金庫城內支庫>。2001年1月,隨改制為<合作金庫商業銀行城內分行> 西元1913年台灣實施<產業組合規則>,臺北城內的日人中小企業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前身為「臺灣省立師範學院」,1946年接收「臺灣省立臺北高級中學」而成立。 「臺灣省立臺北高級中學」即為日治時期之「臺北高等學校」,是七年制的總督府高等學校,每年招收全台菁英學生約四、五十名,造就許多早期開發台灣本土重要人士。 臺灣師範大學校本部,原為日治時期的臺灣總督府高等學校校區,創立於1922年,1926年改稱為「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為日治時期進入大學前的預備教育,即所謂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