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長官 祝辰巳 銅像基座
在臺北興起矗立偉人銅像風潮的,應該是日治時期的臺灣總督府。 總督府興建這類型銅像,一方面想藉由這些偉人銅像來宣揚政績及 擁護天皇、實踐大和民族精神,另一方面也供市民禮敬瞻仰。 在政治考量下,加上殖民統治必須的強大權威宣示, 當時臺北市在短短時間,各公共場所與校園就矗立了 為數不少的銅像。 日治時期台灣及台北市最早的偉人雕像, 是臺灣總督府民政長官後藤新平於1899年提議, 為首任民政局長水 […]
在臺北興起矗立偉人銅像風潮的,應該是日治時期的臺灣總督府。 總督府興建這類型銅像,一方面想藉由這些偉人銅像來宣揚政績及 擁護天皇、實踐大和民族精神,另一方面也供市民禮敬瞻仰。 在政治考量下,加上殖民統治必須的強大權威宣示, 當時臺北市在短短時間,各公共場所與校園就矗立了 為數不少的銅像。 日治時期台灣及台北市最早的偉人雕像, 是臺灣總督府民政長官後藤新平於1899年提議, 為首任民政局長水 […]
1906年兒玉源太郎總督和後藤新平民政長官離任, 官方籌畫大興土木紀念兩人治臺功績,當時《臺灣日日新報》報導: 「彼所謂紀功碑,凱旋門猶此例也。是等之建設物,凡以示戰勝之偉勳, 于千秋之下,使後世之人有所觀感而興起焉。」 另有報導云:「兒玉前督後藤民政長官,治臺之功震聞中外,固不煩贅也。 其統治也,自法律制度以至財政、拓殖、道路、交通、衛生、教育等, 治具畢張。匪氛絕跡,瘴癘之氣收。而島民共安堵樂 […]
1908年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附屬博物館成立, 最初隸屬總督府殖產局, 乃因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全球帝國主義國家 設置博物館是以展示殖民地資源為主要目的。 博物館做為慶祝本島交通動脈縱貫鐵路南北全線通車儀式活動之一, 展出臺灣各項產業縮影,讓來賓對臺灣的概況一目瞭然, 由森丑之助負責展覽會和博物館籌劃。 博物館開館時,使用近藤十郎設計的臺灣總督府彩票局, 位於今博愛路博愛大樓北側。 […]
帝國生命保險臺北支店,興建於日治臺灣時期的1937年, 為1930年代的辦公建築代表。現為臺灣銀行文物館, 並為直轄市定古蹟。 帝國生命(朝日生命保險前身)創立於1888年,本社位於東京市。 其於1905年在台北設立出張所,並在1912年2月升格為「臺北支店」, 後來在高雄市設有支部,以及位於台中、彰化、嘉義、台南、花蓮、新竹、 豐原、高雄和屏東的出張所。 帝國生命臺北支店舊廈初建於1910年,為 […]
撫臺街洋樓,暱稱石頭厝,位於城內商圈的市定古蹟, 1910年落成後,最初作為日本營造商的事務所, 後陸續作為酒商店鋪、報社等。 撫臺街洋樓占地約逾四十七坪,仿歐洲文藝復興式樣建築, 採用木石混合構造。一樓為唭英里岸石條疊砌,構成古典式四柱三間 石造拱廊騎樓,拱圈與拱圈交接處設置觀音山石之柱帽石構件, 作為承接石柱構造。 1895年,福岡人高石忠慥至臺灣擔任大倉組分部主任, 六年後自立門戶高石組,於 […]
原大阪商船株式會社台北支店(簡稱大阪商船台北支店) 位於臺灣臺北市忠孝西路一段及懷寧街口的歷史建築, 最初興建目的為大阪商船的分支辦公室,1937年啟用, 具有興亞式建築風格。 目前已列為台北市市定古蹟, 並做為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使用。 大阪商船在台北市原設有基隆支店台北出張所; 台北出張所在1936年10月1日升為台北支店, 原基隆支店則變為基隆出張所。 大阪商船台北支店由渡邊節建築 […]
汐止舊名,在清臺灣方志上,是稱為「水返腳」或「水轉腳」; (《淡水廳志》、《噶瑪蘭廳志》…等是記為「水返腳」), (《福建通志臺灣府》、《噶瑪蘭志略》…等是稱為「水轉腳」), 但於臺灣話兩者意思皆通,所以清朝時是通用或混用。 而以臺語發音來講,理應是「水轉跤」為正確字,但民間積非成是, 所以後來無論官方民間,都改為通用寫成「水返腳」。 民間流傳「水返腳」或「水轉腳」地名源起, 乃因為基隆河受海 […]
昭和十年(1935)4月21日發生大地震,舊名「墩仔腳」的內埔庄遭到重創, 當時全庄除了庄役場之外幾乎夷為平地,而內埔庄役場在當年便完成災區清理重建, 並配合同年10月10日到11月28日的始政四十週年紀念臺灣博覽會慶祝活動 與11月的內埔庄協議會議員選舉的相關事宜。 而為了追悼亡者, 該庄立有「大震災內埔庄殉難者追悼碑」。 1935年新竹–臺中地震是一起發生於1935年4月21日清晨6時2分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