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訪 原 烏日庄役場
烏日庄役場為落成於日治時期昭和7年(1932)之辦公廳舍。 烏日庄隸屬於臺中州大屯郡,下轄有烏日、朥胥、學田、九張犁、 五張犁、阿密哩、頭前厝、蘆竹湳、溪心埧、喀哩、同安厝等11個大字。 戰後(1945~)配合改制為臺中縣烏日鄉,本建築改稱烏日鄉公所, 並在1950年代增建二樓。 民國67年(1978)9月鄉公所搬遷至新建落成之廳舍辦公, 本建築改供鄉民代表會與戶政事務所使用。 民國99年(201 […]
烏日庄役場為落成於日治時期昭和7年(1932)之辦公廳舍。 烏日庄隸屬於臺中州大屯郡,下轄有烏日、朥胥、學田、九張犁、 五張犁、阿密哩、頭前厝、蘆竹湳、溪心埧、喀哩、同安厝等11個大字。 戰後(1945~)配合改制為臺中縣烏日鄉,本建築改稱烏日鄉公所, 並在1950年代增建二樓。 民國67年(1978)9月鄉公所搬遷至新建落成之廳舍辦公, 本建築改供鄉民代表會與戶政事務所使用。 民國99年(201 […]
北投溫泉博物館前身為「北投公共浴場」,由日治時期的 台北廳長井村大吉下令擘劃,總督府建築設計師森山松之助監造, 完工於大正二年(1913)6月17日,為和洋折衷風格的雙層建築, 亦為當時東亞最大的溫泉公共浴場。 一樓浴池區為磚造,二樓休憩區為木造, 入口處位於二樓。 該浴場運用當時台北州廳在公共衛生方面的經費, 仿照日本靜岡縣伊豆山溫泉浴場所建。 二樓休憩區設有涼亭、換鞋玄關,以及可供 […]
1898年,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邀請日本僧人梅山玄秀禪師來台 佈教並建禪堂稱為「鎮南山臨濟護國禪寺」。1900年開始籌建該寺, 1911年竣工。 該寺為目前台灣現存日據時代木造佛寺中保存最為完整, 亦是台灣唯一冠以護國之名的佛寺。 台北原有日式大型大殿存有三間,善導寺、東和禪寺及臨濟護國禪寺, 不過後來善導寺改建大樓,東和禪寺大殿改建青少年育樂中心,所以目前僅存 臨濟護國禪寺之日式大殿。 附帶說 […]
清初漢人渡海來到這裡時,大片土地尚很荒蕪, 據老一輩傳下來的說法,埔鹽原早是大片草埔地, 因含鹽分比較多,而有「埔鹽」這地名。 埔鹽鄉往昔屬平埔原住民族巴布薩族(Babuza)馬芝遴社(Betgirem)社域, 今永平村仍留有「番童埔」之古地名,大有村亦有馬芝遴社遺址(大有村遺址)。 漢人移民從雍正至乾隆年間入墾,次第墾成田園創建村莊。 乾隆年間,改稱馬芝堡、二林上堡及燕霧下堡。 光緒十一 […]
頂街派出所位於現今豐原火車站旁, 建築興築於日治時期1930年代, 日治時期亦是警察駐在所,建築構造為RC加強磚造, 立面凸起水平線條裝飾,呈現表現主義風格, 建築左右立面並不對稱,入口左右各有一菱形窗, 二樓側立面則有牛眼窗,左右各三個,對稱排列。 建築原為褐色洗石子外牆,牆基貼飾綠釉溝紋面磚, 作為警察局使用之期間,將之噴漆成紅色。 現已回復原本的樣貌……… […]
石城古早叫作石圍墻。 東勢鎮的石圍墻社區,位於東勢鎮西北部,埤頭山之東, 舊稱「石圍墻庄」,清乾隆十二年(1752)漳州人張天賜至此任通事, 從事和番工作,於今江家祖厝位址築房居住,周圍砌石為牆,牆高數尺, 以防禦原住民侵害,因而得名。 依東勢鎮誌記載:「先民因設隘拓墾,周圍砌石為牆, 牆高數尺以防土著侵害,而得名為石圍牆」。 日治時期大正九年(1920)本地隸屬台中州東勢郡東勢街石圍墻, 分上、 […]
位於元長鄉瓦磘村中央路有一建築物,初見時不免教人多看它一眼, 一般的社區活動中心很少看到這種造型,尤其是山牆上還有日式風格的裝飾物, 其次則是窗櫺更不是一般常見十字或井字型的設計, 很難不讓人駐足看個究竟。 這棟建築物事實上是元長瓦磘庄集會所, 其在日治時代創建至今,是一典型的日式建築, 而戰後也持續的做為村民的集會場所和投開票所。 元長瓦窯庄集會所也作為台灣庄級集會所 之僅有證據,十分珍貴。 […]
海港大樓興建於日治時期,原名「基隆港合同廳舍」,興建目的 是要將當時散置於基隆港各處的11個港務機構集中起來以便利港務運作。 該建築於2003年1月20日由基隆市政府公告為歷史建築, 曾與一旁的陽明海運舊廈獲選為基隆市歷史建築十景之一。 基隆港合同廳舍動工於昭和五年(1930)10月11日, 於昭和九年(1934)7月15日完工,所在地當時是明治町1丁目9、10番地, 其工程經費則來自1930年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