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 普濟殿 建築工藝之美
四聯境普濟殿,舊名普濟寺、普濟廟, 位於臺南市中西區,是臺灣府城最早的王爺廟, 主祀威靈王池府千歲。 建廟傳說創建於明鄭時期永曆年間, 當時稱「普濟寺」,原主祀觀世音菩薩, 原為佛教寺廟兼會館使用。 傳聞曾有同安人借宿時將池府千歲神像因故留祀寺內, 之後香火日盛,池府千歲成為寺廟主神,使「普濟寺」 改稱為「普濟廟」,後改為「普濟殿」。 清治時期,康熙二十五年(1686),寺廟初次重建落成, 由坐南 […]
四聯境普濟殿,舊名普濟寺、普濟廟, 位於臺南市中西區,是臺灣府城最早的王爺廟, 主祀威靈王池府千歲。 建廟傳說創建於明鄭時期永曆年間, 當時稱「普濟寺」,原主祀觀世音菩薩, 原為佛教寺廟兼會館使用。 傳聞曾有同安人借宿時將池府千歲神像因故留祀寺內, 之後香火日盛,池府千歲成為寺廟主神,使「普濟寺」 改稱為「普濟廟」,後改為「普濟殿」。 清治時期,康熙二十五年(1686),寺廟初次重建落成, 由坐南 […]
五條港是昔日清治時期存在於今臺南市中西區裡 的五條商用港道,由北到南分別是新港墘港、佛頭港、 南勢港(或稱北勢港)、南河港與安海港, 其範圍約在今成功路以南,中正路以北,大井頭(民權路、 永福路交叉處)以西,臨安路以東的區域, 是以前臺灣府城最重要的商業門戶, 水仙宮,正式名稱臺郡三郊水仙宮,台南市市定古蹟, 也是昔日臺灣府城七寺八廟之一。 建成年代最早的說法為依陳文達《臺灣縣志》 為康熙二十二年 […]
五條港是昔日清治時期存在於今臺南市中西區裡 的五條商用港道,由北到南分別是新港墘港、佛頭港、 南勢港(或稱北勢港)、南河港與安海港, 其範圍約在今成功路以南,中正路以北,大井頭(民權路、 永福路交叉處)以西,臨安路以東的區域, 是以前臺灣府城最重要的商業門戶。 2015年地籍重測後,五條港也成為地籍段名。 佛頭港聚福宮是主祀玄天上帝的廟宇, 也是佛頭港前埔蔡宗族的信仰中心。 該廟位在一般店屋之間, […]
中和境鷲嶺北極殿大上帝廟,又稱台南北極殿, 位於臺南市中西區昔日府城海拔最高之鷲嶺, 主祀北極玄天上帝,是一間明鄭時期就已建立的古廟。 過去稱為「上帝廟」、「台南市上帝公廟」、 「真武廟」、「元帝廟」,其別名「大上帝廟」; 與位於赤崁樓附近的「小上帝廟」開基靈祐宮相對而來。 1979年公告為二級古蹟, 現升格為文化部所轄國定古蹟。 臺南北極殿確切的建立年代不詳, 清代方志多用「偽時建」一詞帶過。 […]
臺灣首廟天壇的創建歷史,根據傳說,可以追溯到 鄭氏時期的永曆15年,為鄭成功來臺後築壇祭告天地之所, 此後一直由民宅輪流祭祀, 直到清咸豐4年(1854)才正式建廟。 廟內主祀玉皇上帝,為道教信仰中神格最高的神明, 而正殿前的「一字匾」, 為享譽府城的四大名匾之一,值得一看。 臺灣首廟天壇,位於臺南市中西區, 為主祀玉皇上帝的道教廟宇,位於昔日為府城最高點鷲嶺之上。 別稱台南天壇,民間俗稱新天公廟 […]
大觀音亭與興濟宮皆興建於鄭氏時期, 是府城最早的觀音廟、保生大帝廟。 有趣的是,分屬於佛道教不同信仰的兩座廟宇, 不僅距離很近,中間只以一座「官廳」相連, 建廟的時間更只差一年, 這跟兩廟的發展背景有關: 「慈悲為懷、救苦救難」的觀音菩薩,與「醫神」保生大帝, 都是早期來臺移民的精神信仰,到了清領時期,臺灣最高武官 的官署「總鎮署」設在兩廟附近,官兵也常來廟裡祈福, 中間的「官廳」,則是提供官員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