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訪— 大溪 齋明寺
齋明寺,坐落於桃園市大溪區光明里。 1850年清道光年間,大溪農民李阿甲,法號性悅,自南海普陀山法雨寺出家受戒返台後, 於此地結草庵供奉南海請回之觀音菩薩,取名為福份宮。 齋明寺又叫齋名堂,最早是屬於齋教龍華派的齋堂。 所謂的齋派,又稱在家佛教,為明中葉興起的佛教支派,信眾主要在家持齋奉佛,不需出家。 白蓮教亂後,齋教開始大量進入臺灣,以慎德齋為最早。 同治12年(1873),當時 […]
齋明寺,坐落於桃園市大溪區光明里。 1850年清道光年間,大溪農民李阿甲,法號性悅,自南海普陀山法雨寺出家受戒返台後, 於此地結草庵供奉南海請回之觀音菩薩,取名為福份宮。 齋明寺又叫齋名堂,最早是屬於齋教龍華派的齋堂。 所謂的齋派,又稱在家佛教,為明中葉興起的佛教支派,信眾主要在家持齋奉佛,不需出家。 白蓮教亂後,齋教開始大量進入臺灣,以慎德齋為最早。 同治12年(1873),當時 […]
大溪以漳州籍為最多,嘉慶18年(1813)為便於居民朝聖祈願開漳聖王,漳州籍人士約十八人 迎大溪埔頂仁和宮開漳聖王殿尊,建成興建福仁宮之前身「陳聖王廟」, 「陳聖王」即「開漳聖王」陳公。 咸豐11年(1861),林本源家獻地擴建廟宇,增祀天上聖母以佑護來往船隻安全,並增奉三官大帝、玄壇元帥及其他諸神, 逐漸成為區域的信仰中心,並且成為地方自治、興辦社會公益的中心。 同治12年(1873)增建 […]
三峽祖師廟供奉的神祇稱為「麻章上人」,閩南多稱「烏面祖師」,台灣則多稱之為「祖師公」, 而清水祖師的分身,則稱蓬萊大祖、顯應祖師、輝應祖師、普庵祖師或落鼻祖師。 清季來台先民在台灣、鳳山、嘉義、雲林、彰化、恆春等縣及澎湖廳、淡水廳興建祖師廟。 北部以艋舺、淡水、三峽的祖師廟最引人注目。 清水祖師是福建安溪的守護神,他的生平事跡,說法不一。 一般的說法是說清水祖師生於北宋仁宗時期,本名 […]
「大甲鎮瀾宮」位於大甲鎮順天路158號,距離火車站約200公尺。創建於清乾隆35年(1770); 迄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古蹟,宮內供奉媽祖及配祀各神。 前身為「天后宮」,不僅是大甲地區53庄的信仰中心,信徒更遍佈全國。 相傳,清雍正八年(1730)福建莆田湄洲人林永興向湄洲媽祖祖廟分靈一尊天上聖母神像香火移民來臺, 於大甲定居,原本供奉在林家,清雍正十年(1732)信眾紛紛參拜, […]
鳳山禪寺,地處彰化縣溪湖鎮北郊,鳳山之麓。 初名鳳山寺,因法承禪宗後取名鳳山禪寺。 開山祖師達成上人出生於明治三十二年(1899) ,幼具慧根。三十歲皈依圓光寺 妙果大師。 後隨 岡部快道大師習禪數年,未幾,岡部快道大師攜師東渡日本,入東京曹洞宗總長 高階龍善大師之門, 剃度出家,時乃高階總長門下,在台唯一比丘尼弟子。 返台後,為弘揚佛法,傳佛心宗乃著手創見本寺。 鳳山禪寺,根發於二 […]
擇賢堂,主祀觀音佛祖,是先天派的齋堂。所謂齋堂,乃是齋教的佛堂,俗稱菜堂。 齋教是佛教的一支,源於臨濟宗,以不削髮、不出家、在家修性為主。 台南的齋教有龍華、金幢、先天等三派。 先天派乃是康熙年間江西饒州府黃九祖創立的宗派,清咸豐十一年(1881)由黃昌成傳入台灣,初建報恩堂。 光緒五年(1879),信徒古腰治、葉景清、黃泰等,見報恩堂空間不敷使用,乃在寧南坊中巷,創建本堂。 擇賢堂坐 […]
壽天宮位於中山公園北側,是岡山著名古剎,廟前建有美麗的月眉池、曲橋及涼亭。 清康熙五十一年,由信徒從台南天后宮天上聖母分靈來到岡山,原址位於平和路和維仁路交叉口, 也就是昔日阿公店街市的中心,是早期岡山地區的商旅往來的信仰所託。 直到日本治台,藉著街道規劃和整治河川之名,將其採遷至現址,其根本原意則在破壞傳統信仰。 所以,在今日壽天宮正殿之前,仍可看到一對異於台灣傳統廟宇的石獅。 這兩隻憨笑的石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