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訪— 彰化 南瑤宮 (上)
南瑤宮建於清乾隆年間,在彰化縣城南門外。 香火鼎盛,屢稱靈驗,故有「彰化媽蔭外方」之名聲。 南瑤里一帶舊稱「南窰」,因北邊為一築窰燒瓦的「瓦磘莊」(今彰化市成功里)而得名, 昔日位於彰化縣城南門外,因與縣城內的「天后宮」相對,又被稱作「外媽祖」。 目前就人口數而言,可說是彰化市最大的里, 居住在南瑤宮一帶的居民乃自稱為「媽祖宮人」。 傳說南瑤宮香火鼎盛是因為地理風水極佳,為「日月鐘地理 […]
南瑤宮建於清乾隆年間,在彰化縣城南門外。 香火鼎盛,屢稱靈驗,故有「彰化媽蔭外方」之名聲。 南瑤里一帶舊稱「南窰」,因北邊為一築窰燒瓦的「瓦磘莊」(今彰化市成功里)而得名, 昔日位於彰化縣城南門外,因與縣城內的「天后宮」相對,又被稱作「外媽祖」。 目前就人口數而言,可說是彰化市最大的里, 居住在南瑤宮一帶的居民乃自稱為「媽祖宮人」。 傳說南瑤宮香火鼎盛是因為地理風水極佳,為「日月鐘地理 […]
士林慈諴宮,又稱士林媽祖廟,舊稱芝蘭街天后宮,位於士林大南路夜市之內, 主祀天上聖母,採兩殿、兩廊、兩護龍平面配置,目前是市定古蹟。 慈諴宮肇建於清嘉慶元年(1796),當時舊址是在今天的文林路731號附近, 清同治三年(1864)才在今址重建。 乾隆年間士林漳州人的信仰中心是供奉開漳聖王的芝山巖惠濟宮, 後來因為惠濟宮離市街較遠,嘉慶元年(1796)業戶何錦堂捐地建「芝蘭街天后宮」(即慈 […]
菩薩寺位在台中市大里區,建築外觀沒有宗教寺廟慣有的宮殿式歇山屋頂、雕梁畫棟琉璃瓦等裝飾, 而以不假雕琢修飾的清水模為建築語彙,堅守返璞歸真的無華質樸。 入圍2009年「台灣建築獎」、榮獲2011年「台中市都市空間設計大賞」的菩薩寺, 是提倡「人天共好」、「節氣建築」的半畝塘環境整合公司最多人喜愛和回訪的經典作品之一。 建築師以清水模的質樸、木頭的溫潤,樹蔭、光影、流水的共生, 設計完成 […]
仙洞巖寺位於基隆港口西北側山壁下方,在歷經基隆港於日治時期興築、與海岸地貌變遷之前, 巖凍原應為直接臨海的狀態,經海水經年累月侵蝕,形成1個深約80公尺的洞穴,此洞穴正是 今天所稱的「仙洞」, 而「巖」字意義其一說明洞穴所在山巖, 其一則出於臺灣「巖仔信仰」,意即臺灣民間佛、道共存的信仰型態。 仙洞巖自清同治11年(1872) 開始供奉佛祖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另稱「代明宮」 […]
西湖鄉位於苗栗縣西境,行政區域分九村,住民以客家族群為主, 由於西湖溪縱貫全鄉,沿溪兩岸阡陌縱橫,綠野平稠,農業發達,住民以務農為主。 西湖老街,舊名「店仔街」,位於西湖溪東岸,西湖鄉之中北部, 目前有苗栗、新竹兩家客運公司行駛通往苗栗市及後龍鎮,為鄉治之所在地。 此地清時屬驛站的性質,早先有兩、三家雜貨店,提供日常用品,供應街坊鄰居日常生活所需, 日後則漸漸有其他 […]
中港慈裕宮座落在竹南鎮民生路,創廟迄今相傳已有320餘年歷史, 是苗栗縣最古老的媽祖廟,目前為三級古蹟。 中港昔日為台灣與大陸交流貿易要港,也為漢人拓殖較早的地方之一。 先民渡海來臺,往往奉供媽祖神靈同行,作為保護神,平安抵臺後,為感念媽祖神恩,多建廟崇拜。 據地方耆紳稱,明永曆十五年﹝1661﹞,在當時漢人密集之「鹽館前」﹝開元里﹞,建築土壁茅草頂廟宇, 奉祀由大陸恭請來臺之媽祖神像,除感恩外, […]
北埔慈天宮位於北埔街尾,是當地首廟,主祀觀音菩薩。 該宮創建年代說法不一,該宮的出現與金廣福墾拓有關,應是道光15年(1835)之後。 據傳該宮所祀的觀音菩薩,原為粵籍墾首姜秀鑾自大陸奉迎而來。 姜秀鑾曾與閩人周邦正合組金廣福開墾時,將神像攜入北埔,建一小寮奉祀。 開墾之初,與原住民征戰屢有傷亡,墾民隘丁都會前往禱祝,祈求平安順利。 其後番害漸息,姜秀鑾乃於道光20年(1840) 改建為木造廟宇供 […]
從中壢的宋屋往西看,前面是個高起而平坦的地面,相接處是斷崖, 乃稱崖頂的廣大地區為高山頂; 高山頂與高山下的高差約50公尺,臨近一看卻有高山仰止之勢。 楊梅或埔心,北望高山頂,形勢亦是如此。 高榮里為高山頂台地的最高點,土地一樣很貧瘠,之後因為道路的修築等原因,逐漸有許多的商業發展; 啟明宮位於高上路和幼獅路二段交會處,早期為交小孩的私塾,故有啟發聰明才智之意,命名為「啟明宮」。 高榮里據有高山 […]
圓光禪寺創建於 大正5年(1916),大正9年(1920)落成, 為 日治時期 佛教 四大法脈之一之大湖 法雲寺派下最重要寺院。 妙果法師(1884-1963)為 桃園客家人,俗姓葉,18歲時投 大溪 齋明寺皈依,成為 齋教僧人。 明治42年(1909)因 福建 鼓山 湧泉寺 覺力法師雲遊 中國、日本各地後至 台北 觀音山 凌雲寺駐錫,遂前往參謁, 禮年長三歲的 覺力法師為師。 隨後 覺力法師回
清道光30年(1850),大嵙崁農民李阿甲皈依三寶後,渡海赴南海普陀山法雨寺出家受戒,法號性悅。 爾後,性悅法師帶著自南海請回的觀世音菩薩返回故鄉,於當地結蘆清修。 這是「齋明寺」與正信佛教在大嵙崁一帶扎根的初始。 百年前的臺灣,齋教信仰顯盛,時勢所趨,佛教道場逐漸為齋教信眾所護持, 以致齋明寺除了首任住持性悅法師之外,其後的五任住持,皆為齋教居士。 齋明寺創建之初,原名「福份宮」, 清同治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