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訪— 新莊 慈祐宮
慈祐宮的創建年代,有數種說法,依據連橫所著《台灣通史》: 「慈祐宮,在興直堡新莊街,康熙25年建,祀天上聖母。」 台北廳志》也沿用這說法,加上新莊人口碑相傳的說法, 新莊人大都沿用康熙年間所建之說辭。 而余文儀的《續修台灣府志》記載,慈祐宮於雍正9年(1731)所建; 另外,陳培桂的《淡水廳志》則說乾隆18年(1753)建; 又根據廟中所嵌同治12年(1873)立的《重修慈祐宮碑記》, […]
慈祐宮的創建年代,有數種說法,依據連橫所著《台灣通史》: 「慈祐宮,在興直堡新莊街,康熙25年建,祀天上聖母。」 台北廳志》也沿用這說法,加上新莊人口碑相傳的說法, 新莊人大都沿用康熙年間所建之說辭。 而余文儀的《續修台灣府志》記載,慈祐宮於雍正9年(1731)所建; 另外,陳培桂的《淡水廳志》則說乾隆18年(1753)建; 又根據廟中所嵌同治12年(1873)立的《重修慈祐宮碑記》, […]
創建於清乾隆十三年(1748),其廟宇規模在當時是全臺之最, 廟埕的市集小吃,為新竹特色之一。 據史載,光緒十七年(1891),全台官民在此舉辦護國祐民怯除災厄祈禱醮法會, 晉封為新竹都城隍,為臺澎地區唯一的省級城隍廟,又因顯靈禦匪有功,光緒皇帝頒賜 「金門保障」匾額,其後陸續獲歷代皇帝封贈,成為全台官位最高的城隍爺。 城隍廟歷經多次翻修,現今廟貌重修於大正13年 (1924) ,殿宇雄偉 […]
北埔慈天宮建廟之初僅為一小公厝,至道光十五年(1835),墾首姜秀巒擴建 使之略具規模,奉祀觀音菩薩,祈求番害平息。 道光二十六年(1846)建木造廟宇,咸豐三年(1853)遷築現址。 同治十年(1871)姜榮華等倡首修,日治時期(1898)創設新竹國語傳習所北埔分校場於慈天宮, 同年十月一日改稱北埔公學校,仍以慈天宮為臨時教室,直至明治三十七年(1901)由北埔墾首家號姜義豐 代表人姜振乾捐 […]
金山區在早期是由平埔族開荒拓墾,金包里的名字也是依照語翻漢字而來; 康熙時即在金包里興建土木;1800年福建省各地相繼有人渡海前來積極投入屯墾; 雍正年間已聚成街市。 日本治台時,這裡稱為金色里堡,大正9年(1920)金包里改稱金山; 光復後照原金山庄區域,改設金山鄉,目前隸屬於新北市金山區。 金山老街位於金包里街上,是目前台灣老街之一, 街道兩旁建物多已改建,少部份外觀仍保留原來的樣子; 百 […]
慶雲宮位於宜蘭縣頭城鎮石城里草嶺之陽,奉祀玉皇上帝。 其地背山面海,風景偉麗,為蘭陽勝境第一。 該廟自創立迄今,已歷二百年…….. 宜蘭舊稱噶瑪蘭,為先住民所居之地。 清嘉慶元年(1796),福建漳州人吳沙,率眾千餘越草嶺 入蘭陽開墾,築土圍於烏石港南,即今之頭城也。 翌年(1797),有漳浦人吳明德者,捧玉皇上帝神像渡臺,聞吳沙等在蘭,因來歸附, 卜居草嶺,並結 […]
利澤簡又稱里德幹,奇利簡噶瑪蘭語原意為休息之地。 即為今日的利澤社區,原為噶瑪蘭族利澤簡社居住之地………. 利澤簡位於冬山河舊河道旁,原為溪南地區重要的貨物集散地,水路上通冬山鄉,下達加禮宛港口。 港口商船往來頻仍,貿易範圍包括艋舺、鹿港,甚至大陸福建沿海的廈門、福州等地。 而在利澤簡當地設有渡船口,帆船進出運貨便利,成了溪南地區重要的商業重地, 貿易範圍包括 […]
鳳邑舊城城隍廟主奉鳳山縣城隍勅封顯佑伯,配祀有註生娘娘、福德正神、觀音佛祖、 虎爺將軍、謝范將軍、日遊神、夜遊神、文判官、武判官、 功德爺、報司爺、十八司爺、太歲星君……..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鳳山縣衙門始建,遂設草寮祭祀鳳山縣城隍。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鳳山知縣李丕煜有感於「獨城隍缺焉未舉」(鳳山縣志.新建城隍廟記), 乃捐俸祿,興建鳳山縣城隍廟,位於興 […]
北港朝天宮,俗稱北港媽祖廟,主祀媽祖。 關於北港朝天宮之創建,口傳、志書與碑記互有出入,其中以明治43年(1910)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 依訪調所得,記錄於《臺灣私法第二卷 附錄參考書》書中所載創建年代為最早。 相傳康熙33年(1694) 有佛教臨濟宗禪師樹璧,奉福建湄洲朝天閣媽祖聖像從笨港登陸, 被眾人留駐,立祠恭奉,為朝天宮創建之始。 康熙56年(1717) 《諸羅縣志》以笨港天后宮創 […]
彰化市有二座主要信仰的媽祖廟,一為官建的媽祖廟,稱為「彰化內媽祖」,位於永樂街。 另一座為香火鼎盛的南瑤宮,因建於彰化縣城南門外,故早年稱為「外媽祖」。 南瑤宮的歷史悠久,據聞為笨港楊姓工人攜帶媽祖香火,至彰化縣城南門外應募瓦窯工作, 其隨身所攜帶笨港天妃廟的香火,得神靈顯應,深受民眾信仰,而共祀於福德廟內。 清乾隆三年(1738)由瓦瑤庄陳氏捐獻現址土地建小祠,時稱媽祖宮; 同年十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