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廟宇
新市 社內 修善社(天一堂)
昔日的新港社,就是現在新市區社內里, 橋頭祖亭更是昔日平埔族人群聚所在地, 位在台江內海東岸, 即四大社之一的新港社所在, 最特別是荷蘭人在此建第一座教會,教導平埔族人使用契約, 被發現的新港文書是以羅馬拼音平埔族語所成的番仔契, 文史工作者稱之為新港文書。 之後,漢人來台, 新港社的平埔族往新化、左鎮、內門一帶避居, 在內門的墓碑上還發現有新港字樣。 社內里東北、北邊分別與三舍里、豐華里相鄰,西 […]
東港 東隆宮 建築工藝之美
東港東隆宮是本省著名的王爺廟,主祀溫府千歲。 溫王原系唐朝進士于奉旨巡行天下時,遇難而亡,成神之後, 常巡行閩、浙沿海,佑護往來船隻, 是以漳、泉二州人民對溫王崇禮有加。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東港地區設置巡檢署, 漳、泉移民陸續前來定居。 康熙四十五年(1706),東港海岸「太監府」附近, 即舊稱崙仔頂(今鎮海 里)海灘上,一夜之間擱置大批自 福建潮沖而來的木材,上書有「東港溫記」字樣。 […]
東港 朝隆宮 (媽祖廟)
位於屏東縣境西南區, 原是平埔族鳳山八社之「茄藤社」墾居地; 明清時期,開始有先民移居於此。 清康熙五十八年,東港被歸轄鳳山縣港西里, 初地標是指今新園鄉鹽埔村以東一帶,後東港溪山洪和海浪 屢次襲莊,居民被迫東遷今之地域,即東港溪東岸, 故文人學士雅稱為東津。 至同治初年,街道發展已完全成型,稱之「東港街」,隸屬港東里。 昔日東港溪口寬闊,可泊巨艦,又是與大陸通商轉載重要貿易港, 設衙署、驛站、海 […]
(再訪) 車城 福安宮
車城福安宮位於台灣最南端屏東縣車城鄉, 號稱全台灣以及東南亞最大的土地公廟。 車城福安宮前身為『敬聖亭』,建於明朝永曆年間, 至今已擁有相當長久的歷史, 當時從泉州來台的先民因水土不服, 不堪當地的瘴癘等瘟疫疾病, 因此從故鄉將福德正神神像恭迎至此並且建廟奉祀; 清乾隆53年(1788)福康安率軍萬餘南下車城, 先剿莊大田之後又平定林爽文之亂,福康安在此勒石紀念, 又感念土地公的庇祐於是奏請乾隆皇 […]
台南 祀典武廟 建築工藝之美
祀典武廟創建於鄭氏時期,至今已超過三百五十年。 主祀關聖帝君,是全臺灣唯一列入官方祀典的關帝廟。 祀典武廟,又稱臺南大關帝廟,位於臺南市中西區, 主要奉祀關聖帝君。其為臺灣早期建造的關帝廟, 該廟宇為17世紀中葉,永曆十九年(1665)鄭成功子鄭經 於承天府(今臺南市)建文、武、真武、城隍諸廟。 武廟即今日之祀典武廟,在赤崁樓之南, 由關帝廳擴建而成。 雍正三年(1725),追封關帝祖宗三代為公爵 […]
台南 大天后宮 建築工藝之美
祀典大天后宮,舊稱東寧天妃宮,位於臺南市中西區, 為主祀媽祖的廟宇,此外也是中華民國國定古蹟。 該廟宇原址本為南明寧靖王朱術桂所居住的寧靖王府邸, 後來在寧靖王捨宅之後轉變成媽祖廟。 該廟是全臺最早由官方興建且列入官方祀典的媽祖廟, 其在臺灣府城也有重要地位,為府城公廟, 是以大天后宮舉辦迎媽祖活動時,可以跨越府城內各個 廟境募集經費,有「通城虎」之稱。 此外府城各廟舉辦慶典時,都會將第一號轎番簽 […]
台南 八吉境 總趕宮
關於總趕宮的創建,最早的史料是清康熙59年(1720) 陳文達(生卒年不詳)的《臺灣縣志卷九雜記志.寺廟》, 總趕宮最初名為聖公廟,創建於明鄭時期。 總趕宮所在位置曾是臺江內海的海濱, 明鄭初期因海岸線向西擴張,這片新出現的新浮覆地遂發展成市街, 大井頭渡口以南為帆船的碇泊所在,進出臺江內海的船戶、漁民、 水師官兵信奉海神祈求庇蔭,共同出資擇地在海岸較高的地方建廟。 清乾隆54年(1789)蔡廷萼 […]
台南 下太子 開基昆沙宮
八吉境下太子開基昆沙宮,俗稱下太子廟, 位於臺南市中西區的哪吒廟。 清治時期臺灣府城有二座太子宮, 一為稱作「下太子宮」的昆沙宮, 另一為稱作「頂太子宮」的沙淘宮。 此時期的《臺灣縣志》記載此兩廟為明鄭時期所建,寫: 「 玉皇太子宮:在鎮北坊。偽時建,俗呼『四舍廟』。 康熙二十七年,總鎮楊文魁修。一在西定坊,曰: 『上太子宮』;一在土墼埕尾,曰:『下太子宮』; 一在長興里;俱偽時建。」 廟址原建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