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流故居(四四) 中壢 吳鴻森故居
說起「中壢望族」,這赫赫有名的三兄弟一定會被提起。 其實吳氏家族在這一代就有八位兄弟,各在學界、醫界、政界都有成就,尤其以聯親的對象和子孫開枝 散葉所成就的家族網絡,雖非大富大貴,其在地方上的影響力實在也不容小覷。 吳氏祖先原居住於福建永定,鄰近廣東梅州的閩西客家庄, 清咸豐年間吳鴻森的祖父吳勝昌率族人渡海來到臺灣,在桃園中壢落腳。 來臺的吳家出了一位「秀才」就是吳鴻森的父親吳榮棣,吳秀才在歷 […]
說起「中壢望族」,這赫赫有名的三兄弟一定會被提起。 其實吳氏家族在這一代就有八位兄弟,各在學界、醫界、政界都有成就,尤其以聯親的對象和子孫開枝 散葉所成就的家族網絡,雖非大富大貴,其在地方上的影響力實在也不容小覷。 吳氏祖先原居住於福建永定,鄰近廣東梅州的閩西客家庄, 清咸豐年間吳鴻森的祖父吳勝昌率族人渡海來到臺灣,在桃園中壢落腳。 來臺的吳家出了一位「秀才」就是吳鴻森的父親吳榮棣,吳秀才在歷 […]
梁實秋(1903-1987),祖籍浙江杭縣(今杭州市餘杭區),生於光緒二十八年(1903) 的北京, 名治華,字實秋,號均默,以字行。另有筆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國著名的散文家、學者、文學批評家、 翻譯家,是華人世界第一個研究莎士比亞的權威。 1915年夏,考入清華學校留美預備班(即今清華大學之前身), 1923年8月赴美留學,在科羅拉多泉(Colorado Springs)的科羅拉多學 […]
宜蘭縣第一任民選縣長盧纘祥故宅,由宋祖平設計之日式住宅。2001年12月18日公告為縣定古蹟。 清代時期,盧家更已是頭城的首富,並擁有頭城最大的行郊「十三行」。該家族中,又以盧纘祥最富盛名。 「盧纘祥」早年經商,後來從政,曾先後擔任過日治時期民選庄協議會員,光復後的頭城鄉長、宜蘭首任 民選縣長及省府委員,是個風雲人物, 今日的頭城鎮上就有一條路命名為「纘祥路」。 清領時期的宜蘭,地方產物輸出及生活 […]
話說昭和六年(1931),有位名叫林開群的礦業巨賈,在今愛一路、忠一路口建造了一棟三層洋樓, 財力雄厚的林開群為凸顯有錢人的氣派,不惜斥資數百萬元,由大陸進口全部建材,並高薪聘請唐山師傅設計、建築, 甚至,還創新潮流,在屋頂闢建一座空中庭園。 據說,林開群洋樓為了展現財力,建樓前曾多方尋找一基隆人都能注意到的地點,最後在風水師的建議下, 終於選在位於市區,又面臨港口與車站的現址,讓路人或入港的船隻 […]
林語堂(1895-1976)漳州龍溪人,生於漳州市平和縣,乳名和樂,名玉堂,後改為語堂, 聖約翰大學英文學士、美國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碩士、德國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曾任北京大學 英文系教授、廈門大學文學院院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美術與文學主任、國際筆會副會長等職, 1940年和1950年兩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 出生在貧窮的牧師家庭,年輕時曾一度離開教會生活。 1912年在上海聖約翰大學學習英文, […]
錢穆(1895-1990)原名恩鑅,字賓四,江蘇無錫人,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士,歷史學家, 儒學學者,教育家,香港新亞中學創校人。 錢穆七歲入私塾,1912年輟學後自學,任教於中小學。 1930年,錢穆因發表《劉向歆父子年譜》成名,被顧頡剛推薦,聘為燕京大學國文講師。 錢穆居北平八年,先後授課於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燕京大學、北平師範大學等名校, 與學術界友人時相切磋。 抗戰軍興,錢穆輾轉任教於西南 […]
西螺延平老街古色古香,近來設立老街第一家豪華民宿,取名西螺古蹟民宿,一晚要價上萬, 堪稱雲林最高檔民宿,遊客除可享受由78年歷史的乾記茶莊改建的整棟古厝旅館,內部裝潢 擺設都是珍貴的歷史文物,更重要的是能置身充滿文藝文氣息的老街裡過夜。 捷發乾記茶莊,建於昭和十年(1935),迄今維持日式街屋原樣,柱頭泥塑、洗石子、磨石子都是 日治時期經典建築工法;茶莊在民國78年歇業後,11年前提供螺陽文教基金 […]
豐收村地處陳厝寮淺山陂下,地勢平坦,長年享有好收埤圳的灌溉,故早有「太平莊」之名。 清同治元年﹙1862﹚戴方生之亂,放火燒莊,全莊夷為平地只剩三戶土埆竟,從此,鄉民習慣 稱好收莊為「火燒莊」。 豐收村由舊時的山仔腳、竹圍後、火燒莊、新厝、過溝仔、溝心、大樹腳坪、內窩等合併而成。 山仔腳於光復後一度和新庄子合併成「新山村」以後分離自成「瑞豐村」 民國六十七年瑞豐村﹙山仔腳﹚再次被併入豐收村。 位在 […]
劉家是柳營望族。先祖劉茂燕,福建人為鄭成功部將。1659年鄭成功北伐南京時,劉茂燕戰死。 他的妻、子蔡氏及劉球成,以軍眷身分隨鄭成功渡台。鄭軍來台後,實施屯田制,劉球成先在麻豆墾殖, 後移居查畝營。經過數代胼手胝足拓墾,逐步成為當地的大地主。 查畝營本為鄭軍專司「勘查地畝」的營部所在,是屯田制的具體例證。 日本治台後,以地名諧音「查某」而改名。 當時劉家已是地方最大或最具代表性的家族,故改為「劉營 […]
每一幢古厝的發跡過程,多少都有一些軼聞,「林雹古厝」的傳說當然也充滿無比趣味, 當地留有「有錢雹叔公,無錢落仔雹」的諺語,見證了林雹從窮困到致富的人間冷暖。 若從洗石子裝飾工法、軒亭立柱柱式、幕府風格的脊頭簷線推敲,興建年代可能在1930年中期, 格局為傳統三合院,正廳前設置氣派的「軒亭」,裝飾充滿官府式樣,不是坐擁百甲的鉅富仕紳, 就是擔任過「保正」的職務,用以彰顯在地方上的社經地位。 山上社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