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 海安路 蘇昭統宅
台南市中西區原分別為中區及西區二個行政區,93年1月1日合併而成為中西區, 行政區域東以北門路一段及大同路一段與東區為鄰,南以健康路一段及永華路與南區為界, 西以中華西路二段、民權路四段與安平區接壤,北以成功路、文賢路、武聖路、和緯路五段, 沿鹽水溪與北區接壤。 中區乃由日治時期末之清水、末廣、開山( 一部份)、明治、大宮、本町、大正等區合併而成, 民國43年2月10日奉令以博愛路連民族路轉公 […]
台南市中西區原分別為中區及西區二個行政區,93年1月1日合併而成為中西區, 行政區域東以北門路一段及大同路一段與東區為鄰,南以健康路一段及永華路與南區為界, 西以中華西路二段、民權路四段與安平區接壤,北以成功路、文賢路、武聖路、和緯路五段, 沿鹽水溪與北區接壤。 中區乃由日治時期末之清水、末廣、開山( 一部份)、明治、大宮、本町、大正等區合併而成, 民國43年2月10日奉令以博愛路連民族路轉公 […]
翁螺,又名翁科犁,翁啊犁,福建晉江深滬人,生於清咸豐九年(1859)10月10日, 年幼時在深滬讀私塾,因聰穎好學,勤讀詩書,漢學造詣頗深,年青時曾在深滬糕餅店中當店員。 清光緒年間,深滬經濟十分繁榮,商行林立,檣桅櫛比,成為南北貨物交流的船運停泊及集散中心, 翁螺認定商機,辭去糕餅店中之職務,自立門戶,開辦商行,經營調配南北雜貨之業務,因長袖善舞,生意興隆, 旋即往寧波開設糕餅店,又前往天津經 […]
李家先祖據推測約在清乾隆年間(1760)從松江府(今上海市松江區)渡黑水溝抵臺,來到內惟開墾, 李生使及其堂弟李勇為李氏至內惟拓墾第一代,多以務農為主,後氏族逐漸繁衍,成為內惟地區的大姓, 李家聚落的分布在內惟社的中心地帶,緊鄰當時十分繁榮的內惟路, 李勇的後代大部分居住於頂厝,李生使的後代大部分居住於下厝, 頂、下厝因地勢高低而有此之分,兩者以內惟路為界。 李氏祖厝的建造可追溯至 […]
南州鄉舊名「溪州」,因鄉內有溪洲溪流過而得名。 大正九年(1920) 台灣地方改制,將此地劃入「林邊庄」,由高雄州東港郡管轄。 戰後初期為高雄縣林邊鄉的一部分,1950年改隸屏東縣。 1951年3月奉准自林邊鄉分出,設立「溪州鄉」。 然而因台灣各地以「溪州」為名的地方很多,為有所區別,以此地位於台灣南部, 並取「南州出賢人」之意,於1956年易名為「南州鄉」至今。 「旭昇居」位於南州鄉七塊村( […]
大甲地區昔日為平埔族道卡斯 (Taokas) 族居住、游獵、田耕之所。 以鐵砧山分界,東面是大甲東社,西面是大甲西社。 漢人移入本地以後,開始習慣以Taokas來稱呼本地。「大甲」便是由此音譯而來。 清雍正九年 (1731) ,大甲西社蕃林武力叛亂,十年被清廷敉平。因而大甲西社遂改稱為德化社。 這一年,始正式分割大甲溪以北至雞籠劃為轄區,專歸淡水同知管理;大甲是淡水廳管轄的南界, 等於說當 […]
據知多田榮吉故居現址最早是清代時學海書院的學田,後為日本學產財團的產業, 大正初年由多田榮吉購得,並申請自用自來水,成為全淡水、乃至全臺第一戶接自來水的民宅, 使得本建築在人文意義外,增添了地區發展史上重要里程碑的地位,在保存上更加具有價值。 沿著馬偕街的斜坡向上走,隔著磚牆可以看見此宅的部份面貌。 這是一棟佔地百坪,保存良好的標準日式官舍建築,以檜木建造,覆以日式黑瓦屋頂, 庭前有茂密的老榕,環 […]
斗六吳宅,為日治時期雲林首富斗六仕紳吳克明(1872-1937)的故居 。 因吳克明為清朝末期縣試中甲午榜的秀才,所以又被稱為「吳秀才宅」…… 吳宅創建於清光緒15年(1889),由時任斗六五十二庄大總理的吳朝宗(吳克明之父)所興建。 日治時期大正五年(1916),為吳克明事業發展巔峰,因正堂部份腐朽,乃再由吳克明加以整建,將原來正堂 木作與雕刻工件,嵌入水泥磚牆內,輔以巴 […]
草屯的聚落大部是血緣性的聚落,或者可以說聚落的血緣性相當高。 聚落而居一向是中國人生活的一個理想,先民所來自的又是宗族比較發達的福建省,來臺祖之間有 親密的血緣關係,後嗣繁衍,自然構成血緣聚落。大體而言,沿著烏溪南岸,西自石頭埔,經頂茄荖、 田厝仔、新庄、番仔田、牛屎崎,東至北勢湳,分佈著以洪姓 為主的聚落, 入墾草屯的洪姓祖先都來自福建省漳州府漳浦縣車田下營, 其入墾的地區除了草屯境內沿烏溪南岸 […]
新豐鄉,舊稱紅毛港,至民國45年始改稱今名。 漢人正式拓墾,據相關文獻記載,始於清雍正年間,屬萃豐庄。 按淡新檔案22410-116案件所載: 「立典庄業契人汪文東等,有承先祖父遺下于雍正拾三年間,合夥向竹塹社大均等 買給荒埔弍所,續後股內承坐一併歸壹,坐落土名萃豐庄、眩眩埔、造船港、紅毛港、大溪墘、蠔壳港等處……」 文中「先祖父」即泉州人汪淇楚,與汪仰瞻、汪廷昌等眾人,於雍正13年(1735)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