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流故居
田中 龍潭 蕭雲章宅
相傳清朝初年,一位來自中國福建蕭姓漢人入贅於大武郡社的 平埔族女卓乃,卓乃家族以一口大水潭做為嫁妝因而得名, 後人即以卓乃潭稱呼此口大潭,經過三百多年的開墾,水潭開墾 成為肥沃的農田, 而平埔族人也在漢人大量自大陸移民後, 消逝於歷史洪流中。 1914年卓乃潭用地被填平成為聖心天主堂,沿用至今。 田中鎮龍潭里的蕭雲章宅位於八堡二圳西側,大社路東側, 興建於日治昭和2年(1927),由擔任過保正 […]
錦記茶行 陳天來故居 (內埕)
建於1923年的錦記茶行建築可說是陳天來事業高峰的重要見證, 外觀為3層洋樓,採歐式古典立柱、弧狀裝飾山牆、圓形拱門和拱窗、 泥塑雕飾、花瓶欄杆以及洗石立面,氣派華麗,內部裝潢也相當講究, 在大稻埕全盛時期,茶商名人常聚集於2樓品茗宴客, 由陽台即可遠望淡水河的點點帆影和觀音山日落美景。 1860至1870年代,英商杜德與「稻江首富」李春生於大稻埕帶領台灣茶的風潮後, 茶業變成當時最夯的行 […]
和美 默園 陳虛谷故居 (下)
日治時期,彰化的文學與社會改革運動中以賴和、陳虛谷最具盛名, 同為台灣新文學的先行者,經常以詩文、小說形式諷批時政,游走鹿港、二林、彰化等 地以講演啟迪民風,關照弱勢農工階層, 對高壓的日本政府形成一股非武裝對抗的力量。 陳虛谷為彰化縣第一位留日的碩士,光復後曾接受邀請參與林獻堂主持的「台灣省通志館」 (後改為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擔任編撰委員。民國40年(1951)不幸罹患腦溢血, 從此右半身 […]
和美 默園 陳虛谷故居 (上)
「默園」位於和美鎮塗厝為陳錫奎(1892-1954)於1928-1929年間所肇建, 係日治時期台灣文化協會新文學詩人陳虛谷(1896-1965)的故居。 默園洋樓為仿西方文藝復興裝飾建築,主體為鋼筋混凝土加強磚造結構, 主樓採四披水屋頂,平面ㄩ字型配置,中庭花苑設計,空間左右對稱 , 洋樓基地面積廣大約300餘坪,樓地板面積合計八百餘坪,耗資10萬餘圓, 為日治時期彰化地區建築面積規模最 […]
土庫 駱雲從洋樓 (萬得醫院)
土庫昔日為鹿港通往北港、新港、民雄、嘉義、台南必經要衝, 沿路兩旁高聳,中央低窪,道路十分狹隘,乾燥季節時塵土飛揚, 每逢下雨天泥濘沒脛,人馬車輛行經『黃吉崙莊』雙腳深陷泥沼, 牛車輪帶動污泥黃土,會把旅客沾得滿衣褲腳,有如穿著塗褲, 於順理成章以『塗褲莊』為地名稱之。 清朝時代,土庫屬於台灣府諸羅縣大坵田堡; 日治時期,在明治三十一年(1898)納為嘉義廳土庫支廳大坵田堡, 林氆擔任區長,轄 […]
大村 貢旗 賴紹堯園邸
賴氏一姓最早是發源自河南省境域。 明末清初時期,賴氏族人開始遷徙至臺灣。 賴氏環翠堂(包括環翠堂、賴氏古厝、賴氏武魁祠)所屬之家族皆源於漳州府 平和縣心田鄉心田始祖賴卜隆的後代。 按 : 賴卜隆諱成,字元成, 生於元大德二年(1298),卒於明洪武九年(1376), 原居詔安官坡田心,後遷徙到平和心田, 為賴氏平和心田一世祖。 而賴卜隆與妻吳氏生有四子, 其中長子賴景春之第十三世孫圭讚於康熙末葉, […]
台中 東大墩 王田故居
在炎山中藥行後方三民路二段119巷內,有棟占地235平方公尺的歷史建築, 指定名稱為「中區第一任街長宅第」,不過一般文史工作者較常稱它為王宅。 王宅的興建時間約為昭和2年 (1927)前後, 整體建築格局為屬一進二護龍之合院建築, 但建築雖為中國傳統建築格局, 然而卻在建築部件等細節上有著西洋主義建築樣式, 如建築門面上那細心刻化的希臘式列柱,杆欄圍牆上的鈴蘭、小花等磨石子裝飾、 建築上的三角楣等 […]
後壁 菁寮 黃家古厝
後壁區舊稱「侯伯寮」,因位於「頂茄苳」後方, 當地人也以閩南語慣稱「後壁寮」。 本區在明鄭時代屬承天府天興縣。 康熙二十三年(1684)設臺灣府,下設臺灣、鳳山、諸羅三縣, 本地屬諸羅縣,隸屬於福建省,是時尚為荒蕪之地。 雍正年間設廳,改屬鹽水港,管轄下茄苳南堡、下茄苳、北堡及自鬚公潭之白沙墩庄, 後因行政區再度調整,始改隸嘉義廳。 日治時代以後,因為音誤而改稱為「後壁寮」。 從日治時期所繪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