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原 社皮 呂樵湖故居
呂樵湖 (1887-1995),跨越清末、日治與戰後三個時代, 為筱雲山莊呂家後代。 昭和13年(1938)與大甲之杜香國成立「臺灣電氣製鋼株式會社」, 後又創辦「臺灣興亞紙漿株式會社」,是呂家少數在地主與文教型 仕紳型態以外,嘗試將家族版圖延伸至實業的重要人物。 此建物為昭和11年(1936)所建,為呂樵湖日常居住之處所。 民國103年(2014)臺中市政府以呂氏家族在清末與日治時期 臺灣中部史 […]
呂樵湖 (1887-1995),跨越清末、日治與戰後三個時代, 為筱雲山莊呂家後代。 昭和13年(1938)與大甲之杜香國成立「臺灣電氣製鋼株式會社」, 後又創辦「臺灣興亞紙漿株式會社」,是呂家少數在地主與文教型 仕紳型態以外,嘗試將家族版圖延伸至實業的重要人物。 此建物為昭和11年(1936)所建,為呂樵湖日常居住之處所。 民國103年(2014)臺中市政府以呂氏家族在清末與日治時期 臺灣中部史 […]
大林鎮舊名為「大莆林」、「大埔林」, 此地名之由來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係指本地在開墾初期 乃為廣大的森林地帶,故有此稱;另一種說法為往昔此地有來 自潮州府大埔之林地的移民,而有此稱。 後來才改為『大林』。 於清康熙年間由薛大有率眾來此墾拓居住, 居民祖先多從福建漳泉二地及廣東潮州渡海遠來, 陸續發展成聚落,清廷設衙門於此,商店舖愈來多, 並有傳教士至此建立多座天主教堂, 相當的繁榮,成為大莆林 […]
將軍區在1920年以前的舊名寫作漢字的「漚汪」, 發音源自西拉雅族語,是「溪流」的意思,至今有許多 臺南人仍習慣稱呼此舊名, 至於「將軍」之名則相傳與施琅有關。 1683年,施琅率領清兵攻佔臺灣,清廷以施琅靖臺有功, 以跑馬三日為其業地,西起馬沙溝,東至烏山頭,不料馬跑至今將軍庄 一帶便斷腳蹄,因而在此地建「將軍府」為施琅將軍與吳英將軍共用, 所經之田園成為「施侯租」, 之後施琅率其族人以及吳王兩 […]
座落於員林第一市場民生路旁巷弄的保安堂, 醫院停業超過25年, 前庭被新建街屋擋住,出入只能由後門; 根據員林鎮志記載,保安堂醫院昭和11年(1936)由曾春泉創建, 建築分4層樓,外觀採融合西洋與閩南風格,大門正面採用5開間設計, 1樓門楣上仍留著銅鑄「保安堂」招牌,2樓正面為弧形突出陽台, 3樓左右是寬廣陽台,樓頂加蓋約2米見方的望樓, 能俯視四周街景,氣派非凡。 文化局表示,經查保安堂前 […]
埔心二重湳黃義故居,即黃三元故居,黃義為黃三元的父親, 該建築於1939年前後建造,目前為黃家私人建築。 2021年6月8日,公告登錄為彰化縣歷史建築。 黃義家族原本居住於埤腳村菜寮巷,後來遷居於此,聘請日本 設計師與陳厝劉姓匠師施工建造。黃義於日治時期曾經擔任製糖 會社埔心地區原料區負責人及保正。 建築為磚木混構的洋樓式民居, 一條龍式長條形建築,一樓為亭仔腳, 二樓有橢圓形高窗,屋前有廣場 […]
1860年,因簽訂天津條約,淡水與雞籠(現基隆)成為對外通商港口。 而水返腳也因位處基隆河岸,故成為重要的樟腦、茶葉等貨物的集散地, 水返腳街也逐漸成為商業重鎮。 汐止老街位於汐止中正路上,其舊名為水返腳街、峰仔峙街, 因是汐止開發的源頭,故擁有「汐止第一街」之稱。 沿街建築部分還保存著傳統的紅磚牆、巴洛克風格式洋樓, 過往的輝煌留下許多歷史遺跡, 如牛稠頭碼頭、公有市場、農倉、教會、 隘門遺址等 […]
大里區原名叫做「大里杙」,大里這兩字是平埔族洪雅族 之社名譯音,杙則綁船的木樁。 清朝時期,當時大里溪的碼頭就設在大里國中附近, 許多商人皆沿大里溪搭竹筏做生意, 而竹筏航行到碼頭邊就必須繫在杙小木椿上 才不會被溪流沖走,而形成本地特色。 直到日治時期因河港淤積、公路建設逐漸完成, 當時基隆、高雄港取代中部運輸功能, 而大里杙的地位也跟著日漸銳減……… 早期烏溪 […]
外埔命名來由為,早期以月眉山為界,以東為「內埔」 (今后里區),以西為「外埔」(今外埔區)。 1887年為清朝苗栗縣下蓬山八社的大甲東社(今中山里), 日治時期1920年設外埔庄,隸屬臺中州大甲郡。 1945年政府接收日本臺灣總督府轄區後,改為外埔鄉, 鐵砧山腳一帶主要以黃、許氏為主要的大戶人家。 祖籍福建省同安縣的許飯,於光緒年間來台, 先居后里貓仔坑一帶開墾,其子許其琛每天從后里挑柴到大安海口 […]
相傳清朝初年,一位來自中國福建蕭姓漢人入贅於大武郡社的 平埔族女卓乃,卓乃家族以一口大水潭做為嫁妝因而得名, 後人即以卓乃潭稱呼此口大潭,經過三百多年的開墾,水潭開墾 成為肥沃的農田, 而平埔族人也在漢人大量自大陸移民後, 消逝於歷史洪流中。 1914年卓乃潭用地被填平成為聖心天主堂,沿用至今。 田中鎮龍潭里的蕭雲章宅位於八堡二圳西側,大社路東側, 興建於日治昭和2年(1927),由擔任過保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