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雄 新庄 郭家古厝
民雄原名「打猫」,源自洪雅族平埔族中樞社名, 打貓一詞由來有兩派說法。 引用安倍明義《台灣地名研究》的說法,認為過去台語漢字貓、 猫並沒有像現今分的這麼清楚,過去識字人口也不多,不太可能 因為寫錯字而導致發錯音,且地名應是口耳相傳而非靠寫字, 所以認為可能古時候就已經叫「打貓」(Tá-niau), 因而推論當初的打貓社名為「Taneaw」。 執行開山撫番的1875年,英國駐淡水副領事阿赫伯(Her […]
民雄原名「打猫」,源自洪雅族平埔族中樞社名, 打貓一詞由來有兩派說法。 引用安倍明義《台灣地名研究》的說法,認為過去台語漢字貓、 猫並沒有像現今分的這麼清楚,過去識字人口也不多,不太可能 因為寫錯字而導致發錯音,且地名應是口耳相傳而非靠寫字, 所以認為可能古時候就已經叫「打貓」(Tá-niau), 因而推論當初的打貓社名為「Taneaw」。 執行開山撫番的1875年,英國駐淡水副領事阿赫伯(Her […]
民雄原名「打猫」,源自洪雅族平埔族中樞社名, 打貓一詞由來有兩派說法。其一為打猫派,臺語漢字裡頭犬字邊的「猫(bâ)」 是台灣山區常見的靈貓科動物,台語稱為「果子猫」,即果子貍,這派認為 荷蘭文獻1636年即有記載當地的平埔族社名為「Dovaha」(擔貍社), 用台語音譯為「打猫(Tá-bâ)」。 而漢字「猫(bâ)」與日文漢字「猫/ネコ neko」字形相似, 但日文「猫」是指貓科動物而非台語「猫 […]
民雄昔稱「打貓」具有悠遠豐富的歷史沿革,係舊時 洪雅平埔族之打貓社,為當時洪雅族番社之所在。 大正九年,嘉義置郡,是時本地官吏認為打貓之地名不雅馴, 乃藉日語讀音,改稱日語近音之民雄,改為民雄庄, 轄內劃分為廿二堡。 戰後民國35年01月20日依「台灣省鄉鎮組織暫行條例」之規定, 成立民雄鄉,隸屬台南縣嘉義區,將二十二莊、保改為村。 民國三十九年十月廿五日,本省行政區域劃分, 廢區成立嘉義 […]
廣義的白河地區包括了東山、後壁,後壁尤指縱貫鐵路以東的地區 (包含安溪寮、烏樹林、後壁寮、上茄苳、下茄苳、土溝、本協庄等), 皆以白河市街為城鎮中心。 土溝名字的由來是因庄內有一土堤大溝貫穿而叫土溝。 土溝里為臺南市後壁區轄下的一里,位於後壁里的東邊, 全里由六庄組成,由西向東依序是凹仔、下土溝、頂土溝、 無竹圍厝、竹仔腳和過埤。 居民多數為閩南人,通行閩南語,產稻米、蔬果為生, 為嘉南平原上典型 […]
白河區是臺南古鎮之一,白河,向有「蓮花之鄉」的美譽, 夏天蓮花盛開,總是吸引許多遊客到訪,不過,卻鮮少有人知道, 白河其實也住了為數不少的客家人,從海豐厝、詔安厝、客庄內 這幾個老地名,就可推知白河和客家的淵源, 但這些散居平原一帶已世居兩、三百年客家族群, 早已被同化成「福佬客」。 而另一批,則是日治時期,被日本人從桃竹苗地區, 招募到較山區的崎內里,種植樹薯、或為製藥會社種植 可卡葉的客家鄉親 […]
舊稱「店仔口」,前身「白河鎮」,位於臺南市東北端, 北隔八掌溪與嘉義縣水上鄉、中埔鄉相鄰,西鄰後壁區,東連嘉義縣 大埔鄉,南接東山區,為全臺南市僅次於南化區面積第二大的行政區, 著名的關子嶺溫泉及關子嶺風景區也位在此區。 廣義的白河地區還包括東山、後壁,後壁尤指縱貫鐵路以東的地區 (包含安溪寮、烏樹林、後壁寮、上茄苳、下茄苳、土溝、本協庄等), 皆以白河市街為城鎮中心。 白河市街形成肇因於關子嶺山 […]
日南,是大甲區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位於該區北半葉的北部中段。 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包括日南里、龍泉里最東端凸出部分、 孟春里北部凸出部分。 清治末期,日南地區為一街庄,稱為「日南庄」,隸屬於苗栗三堡。 該庄東北與山柑庄為鄰,東南與日南社庄為鄰,西南邊為九張犁庄, 西邊為五里牌庄、銅安厝庄。 明治三十六年(1903)6月,該庄曾編入「五里牌區」。 1909年10月,全台二十廳合併為十 […]
早年伸港因為是新闢的港口而取名為「新港」。 後來因為與嘉義縣新港鄉同名,便於民國48年更名 為伸港鄉,以為區別。 伸港鄉位處於彰化縣西北端,西濱臺灣海峽, 屬風頭水尾地方,農漁業物產豐富,足稱「魚米之鄉」。 初來到伸港的福安宮,會被其大條的馬路所吸引, 鬧區內舉目所望大都是新建的房子,空地很寬, 展現在眼前的就是一處新規劃好的鄉鎮。 明治30年(1896),日人改制全臺為六縣三廳, 縣廳之 […]
清雍正、乾隆之初,彰化大墾戶楊志申家族和雲林大墾戶 張士箱家族墾殖本地,招墾佃戶而來, 居民大多從中國大陸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移墾入居, 形成聚落。 至今有頂犁本莊(5-14鄰)、田中(15-17鄰)、 坎頂(18-20鄰)和山寮(1-4鄰)等聚落。 推估於清道光、咸豐年間,才改為今名頂犁、下犁, 地名因位於三十張犁之方位而有所得名。 頂犁本莊之姓氏以謝、黃、陳為多, 其中慶安宮一帶為謝姓居住密 […]
線西堡:今彰化縣線西、伸港二鄉全部,及和美鎮之大部。 本堡原為「半堡」之一部,清乾隆間分立為「半線西堡」, 至光緒元年,改稱「線西堡」。 康熙中葉,泉州人施世榜、楊志申等大墾首,以「柴坑仔庄」 (在線東堡)為點,來堡開墾,時大陸移民入墾者日眾,至乾隆三年, 形成「德熙新埔十八庄」; 如「汴頭庄」(今伸港鄉汴頭村),「埤仔墘庄」(今伸港鄉埤墘村), 「溪底庄」(今伸港鄉溪底村),「草埔仔庄」(今伸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