崙背 枋南村 鍾家古厝
崙背之名的由來,是由於今崙背市區位於從前一沙崙之背, 故名之。 市區南面亦有崙前村,現崙前崙背界線已模糊。 崙背鄉的地名大多由清代延傳至今,少有改變, 由於崙背的開墾比較零散,雖然不像有些地方較具有規模, 或具深層的人文歷史意義,經常是當時人眼前所見順口叫出, 久而久之成了習慣,沿用至今, 提供大家從舊地名, 就可略知數百年來祖先開墾的過程與痕跡, 不失草莽精神又彌足珍貴。 崙背鄉屬與農業地區,早 […]
崙背之名的由來,是由於今崙背市區位於從前一沙崙之背, 故名之。 市區南面亦有崙前村,現崙前崙背界線已模糊。 崙背鄉的地名大多由清代延傳至今,少有改變, 由於崙背的開墾比較零散,雖然不像有些地方較具有規模, 或具深層的人文歷史意義,經常是當時人眼前所見順口叫出, 久而久之成了習慣,沿用至今, 提供大家從舊地名, 就可略知數百年來祖先開墾的過程與痕跡, 不失草莽精神又彌足珍貴。 崙背鄉屬與農業地區,早 […]
東勢位於雲林縣西部嘉南平原之上,地處雲林海線中心位置, 行政區共有12村分為東南、東北、嘉隆、程海、龍潭、安南、 新坤、四美、同安、昌南、月眉、復興。 相傳乾隆三十年間,有位黃東興家族自福建省晉江縣遷往,嗣後 繼續遷來者激增,不久構成一大部落,因此人旺勢振又位於海口 部落東面,因而稱東勢厝。 1920年臺灣行政劃分五州三廳,設海口庄,隸屬臺南州虎尾郡, 光復後再改為臺南縣虎尾區海口鄉,民國三十五年 […]
崙背之名的由來,是由於今崙背市區位於從前一沙崙之背,故名, 市區南面亦有崙前村,現崙前崙背界線已模糊。 清康熙六十年(1721)時,今日「二崙」、「崙背」一帶成立堡, 命名為「布嶼稟堡」,附近一帶原屬平埔族貓兒干社,即昔稱 「南社」的所在地,該族慣稱此地為「布嶼稟」, 直到清乾隆年間,省略「稟」字,而將此地簡稱為「布嶼堡」,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出版的議台灣府志一續修一書, 就出現有「布嶼大 […]
崙背位於雲林縣西北部,北隔濁水溪與彰化縣大城鄉相望, 西接麥寮鄉,東臨二崙鄉,南隔新虎尾溪與虎尾鎮、土庫鎮、褒忠鄉相鄰, 且因地處交通要衝,早年為雲林縣西部商業中心,腹地有崙背、麥寮、二崙、 褒忠等四地,有「小上海」之稱。 後因交通環境改變、人口外移,商業機能降低。 清康熙六十年(1721)時,今日「二崙」、「崙背」一帶成立堡, 命名為「布嶼稟堡」,附近一帶原屬平埔族貓兒干社,即昔稱「南社」 的所 […]
莿桐古稱「莿桐巷」,清朝以前刺桐叢生,人煙絕跡, 先民到此墾荒,擇一小巷建屋成村,刺桐樹綠佈全巷, 故取名為莿桐巷。 《諸羅縣志》記載「打馬辰陂」,即源由虎尾溪分支流出 灌溉孩沙里,莿桐、饒平厝,直至西螺一帶。 由此可知在康熙年間,已經有相當的開墾地。 乾隆年間,閩人真、張、王等姓開拓樹子腳、頂麻園、湖子內等地。 清光緒13年(1887)成立雲林縣, 莿桐、孩沙里、新莊、番子、甘厝劃屬西螺堡, […]
莿桐古稱「莿桐巷」,清朝以前刺桐叢生,人煙絕跡, 先民到此墾荒,擇一小巷建屋成村,刺桐樹綠佈全巷, 故取名為莿桐巷。 《諸羅縣志》記載「打馬辰陂」,即源由虎尾溪分支流出 灌溉孩沙里,莿桐、饒平厝,直至西螺一帶。由此可知在康熙年間, 已經有相當的開墾地。 又乾隆年間,閩人真、張、王等姓開拓樹子腳、頂麻園、湖子內等地。 清光緒13年(1887)成立雲林縣,本鄉莿桐、孩沙里、新莊、番子、 甘厝劃屬西 […]
莿桐古稱「莿桐巷」,清朝以前刺桐叢生,人煙絕跡, 先民到此墾荒,擇一小巷建屋成村,刺桐樹綠佈全巷, 故取名為莿桐巷。 《諸羅縣志》記載「打馬辰陂」,即源由虎尾溪分支流出 灌溉孩沙里,莿桐、饒平厝,直至西螺一帶。 由此可知在康熙年間,已經有相當的開墾地。 又乾隆年間,閩人真、張、王等姓開拓樹子腳、頂麻園、湖子內等地。 清光緒13年(1887年)成立雲林縣,莿桐、孩沙里、新莊、番子、甘厝 劃屬西螺 […]
茄苳是西螺鎮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位於該鎮北部偏東。 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包括大園里東南半部、大新里西部 中段及西南端、振興里不含西南部及東部邊界地帶中央偏南 一小段、西安里東北端。 清治末期至日治初期,茄苳地區為一街庄,稱為茄苳庄。 昔日該街北隔西螺溪與潮洋厝庄相望,東與新宅庄為鄰, 南邊為埤頭垻庄,西南邊為新社庄,西邊為西螺街。 大正九年(1920),全台地方制度大改正, 廢十二廳改 […]
新安里位於西螺鎮街區之南緣,舊地名為「新社」。 與新豐里同屬清代之新社庄,東鄰漢光、廣興兩里,西毗新豐里, 南接頂湳、七座兩里,北與中興、詔安兩里交界。 此地曾為巴布薩平埔族之社址, 由於受漢人入墾之影響,該族仍自原居地(今之漢光里)向西南方 約一公里處遷徙,故被稱為新社,此後原住民或被同化或遷往他處, 而地名仍被保留……. 日治時期新社被編為西螺派出所管轄之第十五保。 […]
經崙(埔姜崙),是一純樸的農村,村民大部份皆為務農。 本庄是由唐山渡海來臺的廖氏祖宗第十三代祖廖靖忠開墾, 其於本庄的奉獻很大,在本庄開闢了一片風水寶地(風水庭), 也在本庄成立一個門派,稱為「天與派」, 而且還在此地設立一座「廖氏公廳」也就是家祠, 以便供奉祖先牌位, 因此後代子孫為了紀念祂,在公廳後方再開闢一片地,做為祖墳, 在祖墳前還開挖了一口「月眉池」,故名思意就是形狀象月眉, 聽長輩說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