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 火燒庄地區傳統民居
明永曆十九年左武衛武平候劉國軒率兵駐此,自此兵丁 開拓半線社與阿束社,是為本鎮開闢之始。 繼之泉州人施長齡、楊志申,以及清康熙中葉時泉州人吳洛、 黃榜等來線西堡墾殖或自鹿港登陸,或自諸羅北上,招工買牛, 引水開地,各地逐漸開闢。 明治三十年修改地方官吏制設六縣三廳, 縣廳之下置辨務署,線東堡部份隸屬彰化辨務署, 線西堡部份則隸和美線辨務署,後於辨務署之下置街庄, 後再改街庄為區,以作辨務署之補助機 […]
明永曆十九年左武衛武平候劉國軒率兵駐此,自此兵丁 開拓半線社與阿束社,是為本鎮開闢之始。 繼之泉州人施長齡、楊志申,以及清康熙中葉時泉州人吳洛、 黃榜等來線西堡墾殖或自鹿港登陸,或自諸羅北上,招工買牛, 引水開地,各地逐漸開闢。 明治三十年修改地方官吏制設六縣三廳, 縣廳之下置辨務署,線東堡部份隸屬彰化辨務署, 線西堡部份則隸和美線辨務署,後於辨務署之下置街庄, 後再改街庄為區,以作辨務署之補助機 […]
清領初期,線西地區隸屬諸羅縣。 1723年,彰化設縣,線西地區改隸彰化縣半線保。 1812年,半線保一分為二,線西地區改隸半線西保。 1875年,半線西保改名「半線西堡」。 1887年,半線西堡簡化為「線西堡」。 1895年,日治之後; 1909年,管轄線西地區的彰化廳改為彰化支廳,隸屬臺中廳, 線西地區為下見口區,轄有十五張犁、頂犁、下犁、下見口等4庄。 大正九年(1920) 廢廳置州,下見口區 […]
「線西」意即「半線(今彰化市)以西的地方」, 其由來係於1812年,清廷將半線保分為半線東保、半線西保, 其後清廷亦將「保」易為「堡」。 1887年,半線西堡簡化為「線西堡」, 為「線西」一詞出現之始。 線西曾地名為「下見口」或「下徑口」, 因為此地聚落在四股圳入海處,似乎可以看見河口, 所以稱為「見口」。 1920年因其從前屬線西堡,於是改為線西沿用至今。 線西位於彰化縣西北端,西臨臺灣海峽, […]
「線西」意即「半線(今彰化市)以西的地方」, 其由來係於1812年,清廷將半線保分為半線東保、半線西保, 其後清廷亦將「保」易為「堡」。 1887年,半線西堡簡化為「線西堡」, 為「線西」一詞出現之始。 線西曾地名為「下見口」或「下徑口」,因為此地聚落在四股圳 入海處,似乎可以看見河口,所以稱為「見口」。 1920年因其從前屬線西堡,於是改為線西沿用至今。 線西位於彰化縣西北端,西臨臺灣海峽, 清 […]
大里市,原名叫做「大里杙」。 「大里」這兩個字,原是番社的譯音; 「杙」的意思則是指「繫舟筏的小木椿」。 清時大里溪河面寬約一公里,水閘碼頭就在大里國中附近, 商人沿大里溪搭竹筏到本地做生意,由於溪水湍急,竹筏到達碼頭, 必須繫在「杙」小木椿上才不會被溪水沖走,而形成本地特色。 當時由於許多漢人在此地利用往來船隻做買賣, 漸漸形成小村落,古稱「渡船頭」, 位置就在現在的「舊街仔」。 大里早期為洪雅 […]
「烏日」一語有若干種說法,有謂「烏日」是「湖日」、「凹入」的誤音, 亦有考證是出於平埔族語之譯音漢字。本區尚有不少地名採用平埔族語的譯音, 例如:「頂朥」、「下朥」、「番仔園」、「阿密哩」、「喀哩」等。 螺潭里,日治時期小字名為石螺潭,因為位處於烏溪東岸凹岸, 侵蝕部分較深,形成深水潭,為石螺棲息與聚集之處,因此村民把此地稱為 「石螺潭」或「螺潭」。 至今,在村里仍可以發現不少水塘錯落於其中。 由 […]
沙鹿區早期為中臺灣濱海漁村地區,原有拍瀑拉族百戶聚居, 稱「沙轆社」的故鄉 ,又稱「社口番地」,或言由於此地 風沙特多之因。 明鄭時期,沙轆社屬於大肚王國。 清治時期,雍正9年(1731)劃大甲溪以北至雞籠為淡水廳轄區, 清乾隆初年,並將廳治設沙轆,改稱「沙轆新庄」, 後續閩南、客家吳姓移民入墾沙轆為處理開墾戶的事情 而建的寮舍稱「公館」, 另有同安的蔡姓,安溪的王姓, 南安的李姓及晉江的蕭姓等家 […]
鄭氏時期以後,漢民族陸續來台開墾大肚山鹿寮山麓, 早期山鹿多,漢人來到此地捕捉山鹿,搭建簡單的寮舍, 以供休息暫歇或存放獵物。 後來漸漸形成村落,此地就叫做鹿寮。 鹿寮漸漸繁榮後,有「九萬十八千」的美譽, 當時鹿寮地區居民生活富裕,家財上萬元的有九戶, 千元以上的有十八戶。 當時並將「Salach」譯為「沙轆社」、 清雍正年間清總兵藍延珍到中部屯兵開墾,屯兵與平埔族常常 發生土地糾紛,在雍正十年( […]
沙鹿區舊稱「沙轆」,原為屬於平埔族一支之拍瀑拉族(Papora) 沙轆社(Salach)活動範圍,清代則稱「迴馬社」或「遷善社」。 直至1920年改稱「沙鹿」,並沿用至今。 沙鹿區早期為中臺灣濱海漁村地區,原有拍瀑拉族百戶聚居, 稱「沙轆社」的故鄉 – 中研院民族所數位典藏,又稱「社口番地」, 或言由於此地風沙特多之因。 明鄭時期,沙轆社屬於大肚王國。 清治時期,雍正9年(1731)劃 […]
土庫,這個地名還真的是跟土有關…… 中心腹地因早年有沙積土堆之小沙崙,今雖已漸墾平, 仍有奮起里(秀潭、糞箕湖),大荖里、石廟里(溪心)、 後埔里、埤腳里(牛)、崙內及新庄里等,附近有起伏 砂土之 跡象。 惟歷經農墾,現大部分已成平坦農田, 只有奮起(秀潭、糞箕湖)、大荖、崙內、埤腳(扶朝)、 後埔、新庄等,尚保有 沙丘(崙)。 石廟子,原寫為石廟仔,是土庫鎮的一個傳統地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