埤頭 陸嘉村 陳家古厝
埤頭鄉為位在濁水溪沖積扇上,舊濁水溪流經本鄉與北斗、 田尾鄉鄉界,因位在沖積扇上之本鄉農田灌溉不易,故以前 在今埤頭村、和豐村、興農村、田尾鄉交界處開闢一個大埤, 以供農田灌溉,而本鄉在這大埤之頭, 故稱之為埤頭。 「埤頭 」為今和豐、興農、埤頭三村。 由於埤頭庄建埤,引進舊濁水溪的水灌溉農田, 埤頭部落因係建於埤之源頭,故稱為埤頭…… 早期一些村名由來,從最早有史載可考資 […]
埤頭鄉為位在濁水溪沖積扇上,舊濁水溪流經本鄉與北斗、 田尾鄉鄉界,因位在沖積扇上之本鄉農田灌溉不易,故以前 在今埤頭村、和豐村、興農村、田尾鄉交界處開闢一個大埤, 以供農田灌溉,而本鄉在這大埤之頭, 故稱之為埤頭。 「埤頭 」為今和豐、興農、埤頭三村。 由於埤頭庄建埤,引進舊濁水溪的水灌溉農田, 埤頭部落因係建於埤之源頭,故稱為埤頭…… 早期一些村名由來,從最早有史載可考資 […]
大埤鄉早期是洪雅族(Hoanya)他里霧社(Talivu)活動範圍, 在荷據時期(1624)有閩客漢人移民來臺開墾的紀錄,當時 荷蘭人築「埤」儲水,時人稱為「紅毛埤」; 日治初期置茄苳腳區及大埤頭區各設役場, 茄苳腳隸屬於當時之嘉義縣斗六支廳, 大埤頭區隸屬當時之嘉義縣土庫支廳, 大正九年(1920)10月1日地方改制廢區置庄時, 茄苳腳區及大埤頭區始合併為「大埤庄」, 劃歸台南州斗六郡管轄, 戰 […]
埤頭鄉為位在濁水溪沖積扇上,舊濁水溪流經該鄉與北斗、 田尾鄉鄉界,因位在沖積扇上之本鄉農田灌溉不易,故以前在 今埤頭村、和豐村、興農村、田尾鄉交界處開闢一個大埤, 以供農田灌溉,而當地位於此大埤之頭, 故稱之為埤頭。 日治時期改制為台中州北斗郡埤頭庄, 並開發河圳、大埤, 極力推行農業發展, 直至迄今成為彰化縣主要農業生產中心之一, 路口厝位於該鄉南部。相較於今日行政區, 其範圍大致包括竹圍村、中 […]
社頭鄉位於彰化縣東南部。 明末清初,漢人移居臺灣,稱番人聚落為「社」, 「社頭」地名蓋因洪雅族大武郡社之頭首或頭人 居住於此,以之得名。 清初世局動盪,盜賊四起,閩粵居民陸續徙台。 1662年至1795年間,墾首施世榜、黃仕卿、鄧遜有等, 逐次完成八堡圳、十五庄圳(今稱八堡二圳)、鴻門圳、 大高圳等溝渠灌溉今社頭鄉轄域, 漳州府之南靖、漳浦、詔安及潮州府饒平等縣居民大舉入墾, 1736年至1795 […]
社頭鄉位於彰化縣東南部。 明末清初,漢人移居臺灣,稱番人聚落為「社」, 「社頭」地名蓋因洪雅族大武郡社之頭首或頭人 居住於此,以之得名。 清初世局動盪,盜賊四起,閩粵居民陸續徙台。 1662年至1795年間,墾首施世榜、黃仕卿、鄧遜有等, 逐次完成八堡圳、十五庄圳(今稱八堡二圳)、鴻門圳、 大高圳等溝渠灌溉今社頭鄉轄域,漳州府之南靖、漳浦、 詔安及潮州府饒平等縣居民大舉入墾, 1736年至1795 […]
「二八水」之名應該得之於「二八水圳」。 《重纂福建通志》卷三十七<水利>篇中已有記載…… 二八水圳大約興築於康熙五十八到六十年之間(1719-1721), 是兩條重要水利設施的聯絡水圳,穿過清代二水的過圳庄 (今天合和、上豐、過圳、五伯、光化、光文、二水等村), 也就是從二水的集集線火車車庫,流經文化村、二水街、 光化村到員集路的二八水橋, 不過目前已經看不到完整的水圳。 […]
漢人移入今二水地區並發展成為聚落,始於清康熙末年。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施世榜申請到墾照,引濁水溪水築圳, 在鼻子頭截溪水入圳,歷經十年,於康熙五十八年(1719)完成, 稱為「施圳厝」(今稱八堡一圳), 灌溉地區遍及後來的東螺東堡、東螺西堡、武東堡、 武西堡、燕霧上堡、燕霧下堡、線東堡、馬芝遴堡等八堡。 康熙六十年(1721),繼有黃仕卿開鑿「十五庄圳」(今稱八堡二圳), 灌溉東螺東堡境 […]
二水鄉名源於鄉治所在聚落之古地名「二八水」。 其命名源由係從前該處位於施厝圳(今稱八堡一圳) 與十五庄圳(今稱八堡二圳)之間,建有一分圳自施厝圳引 二成水量注入十五庄圳,稱為「二分水圳」或「二八水圳」。 聚落因有該分圳經過,故稱為「二八水」。 清代建置行政區劃時亦將莊名定為「二八水莊」,屬東螺東堡。 日治初期仍沿用「二八水庄」之名稱,直至大正九年(1920)街庄改制, 簡化為「二水」。 在漢人大量 […]
二水鄉名源於鄉治所在聚落之古地名「二八水」。 其命名源由係從前該處位於施厝圳(今稱八堡一圳)與 十五庄圳(今稱八堡二圳)之間,建有一分圳自施厝圳引 二成水量注入十五庄圳,稱為「二分水圳」或「二八水圳」。 聚落因有該分圳經過,故稱為「二八水」。 清代建置行政區劃時亦將莊名定為「二八水莊」,屬東螺東堡。 日治初期仍沿用「二八水庄」之名稱,直至大正九年(1920)街庄改制, 簡化為「二水」。 漢人移入今 […]
石門身為茶鄉的歷史已有百年以上,位於海岸臺地的背側坡 除了不會受到冷冽濕鹹的海風吹襲,加上來自大屯山系的純淨水質, 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造就石門的鐵觀音甘醇可口、別具風味。 石門鐵觀音屬於硬枝紅心品種,1919年從福建安溪引進, 由於芽少葉厚,適合傳統揉捻製作,再用龍眼木炭焙茶,去除水分、 菁味及雜質,增添一股熟沉香氣。 石門算是台灣最北的產茶區,以出產鐵觀音茶著稱, 種茶的歷史已超過百年。 石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