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萣地區傳統民居 (02)
茄萣區前身「茄萣鄉」,位於高雄市西北端, 東鄰湖內區、路竹區,西濱臺灣海峽,南接永安區, 北鄰臺南市南區, 為高雄市大岡山地區的成員之一。 由於該區與臺南市僅隔二仁溪,並與該市的灣裡隔溪相望, 故為臺南都會區的一部分,境內居民的求學與就業 皆與臺南市關係密切。 清代本區為鳳山縣與臺灣縣交界之處, 因二仁溪常更改入海處,導致縣界變更頻仍。 1920年本鄉轄區劃歸於高雄州岡山郡湖內庄, 1945年改制 […]
茄萣區前身「茄萣鄉」,位於高雄市西北端, 東鄰湖內區、路竹區,西濱臺灣海峽,南接永安區, 北鄰臺南市南區, 為高雄市大岡山地區的成員之一。 由於該區與臺南市僅隔二仁溪,並與該市的灣裡隔溪相望, 故為臺南都會區的一部分,境內居民的求學與就業 皆與臺南市關係密切。 清代本區為鳳山縣與臺灣縣交界之處, 因二仁溪常更改入海處,導致縣界變更頻仍。 1920年本鄉轄區劃歸於高雄州岡山郡湖內庄, 1945年改制 […]
茄萣區位於高雄市的西北部,嘉南平原西南方,北隔 二仁溪和臺南市相望,行政區域南北狹長約6公里,由北往南 分有白砂崙、頂茄萣、下茄萣、崎漏(塭寮)四大聚落, 境內幾乎每處都與海洋及潟湖內海近在咫尺, 由潟湖興築起來的興達港是優良漁港, 與永安區的興達火力發電廠隔港嘴相望, 茄萣外海是絕佳魚場, 故有居民倚以近海捕魚維生, 區內東側則為海、淡水養殖魚塭重鎮。 清代本區為鳳山縣與臺灣縣交界之處, 因二仁 […]
攤開湖內的地圖,你會發現狹長形的湖內, 東有臺一線、西有臺十七線貫穿而過,因為這樣的交通 優勢,湖內從前就是南北往來的交通要點, 那裡有一條「湖街」(現今的民權路), 在清代是臺南府城與鳳山縣城之間重要的據點, 因為位居交通要道上,彼時車水馬龍、商業活動興盛, 街上客棧林立,販夫走卒都會在此歇一晚。 日治時期《台灣地名研究》的作者安倍明義用「往昔這片地 周圍有漫漫的湖水」來形容湖內,而湖內的舊名稱 […]
湖內區,得名自境內的大湖與圍仔內兩大聚落, 前身「湖內鄉」,位於高雄市的西北方,北邊隔著二仁溪 與臺南市南區、仁德區相望,西側與茄萣區相鄰, 東邊與南邊緊貼路竹區。 1920年前分屬台南廳阿公店支廳大湖區 (長治二圖里大湖庄、湖內庄、竹滬庄、後鄉庄) 與圍仔內區(文賢里之海埔庄、圍仔內庄、頂茄萣庄、崎漏庄) , 1920年地方改制後鄉庄改隸路竹庄, 其餘合併為一庄時,大湖與圍仔內兩地相持不下, 故 […]
湖內位於二仁溪的南岸,從前是一大片的沼澤, 上面遍佈著大小的湖泊與水窪,因此稱作「大湖」。 湖內區劉家里轄境,原係清康熙年間, 由於當時的月眉池庄劉氏分衍於南方海墘 所成之聚落, 在行政統屬上,清初屬於臺灣縣文賢里二圖的轄區, 至雍正元年(1722)始改隸鳳山縣文賢里。 日治時期明治42年(1909),原文賢里與茄萣庄合併成立 圍仔內區,本庄屬之; 大正9年(1920)廢里並聯區為庄,合原圍仔內區 […]
日治時期《台灣地名研究》的作者安倍明義用 「往昔這片地周圍有漫漫的湖水」來形容湖內, 而湖內的舊名稱就叫作「大湖」。 這裡的居民說湖內位於二仁溪的南岸, 從前是一大片的沼澤,上面遍佈著大小的湖泊與 水窪,因此稱作「大湖」。 湖內區劉家里轄境,原係清康熙年間,由於當時的月眉池庄 劉氏分衍於南方海墘所成之聚落,在行政統屬上,清初屬於臺灣縣 文賢里二圖的轄區,至雍正元年(1722)始改隸鳳山縣文賢里。 […]
湖內區位於本市的西北部,北以二仁溪與臺南市灣裡地區 及臺南市仁德區為界,西鄰茄萣區,東、南兩面則與路竹區接壤。 本區雖地近臺南市,但荷蘭時期是否有漢人入墾定居, 因文獻無證,難以確定。 明鄭入臺以後,漢人拓墾的腳步逐漸向南越過二仁溪, 本區乃成為當時的重要開墾地區之一, 首先有鄭氏軍中的一名王姓參軍,屯墾於本區東南境,名為參軍庄。 後以墾民日多,圍仔內、湖內等處也已陸續成庄,區境乃分別被編設 為文 […]
交通仁武區的地名由來與屯墾相關。 明鄭時期在此招募屯墾,將此地劃歸「仁武鎮」管轄, 因而得名。 清領時期,此地均被稱為「仁武庄」,歸鳳山縣管轄。 1920年臺灣地方改制,仍設仁武庄,劃歸高雄州高雄郡管轄; 1924年,高雄郡改制為高雄市,因而改歸鳳山郡管理。 仁武原轄有清領時期觀音(下)里之「仁武」、「田寮」。 其中的仁武庄包含之的下頭角、中頭角地區。 而田寮庄(仁武區公所一帶)昭和3年已式微, […]
仁武區的地名由來與屯墾相關。 明鄭時期在此招募屯墾,將此地劃歸「仁武鎮」 管轄,因而得名。 清領時期,此地均被稱為「仁武庄」,歸鳳山縣管轄。 1920年臺灣地方改制,仍設仁武庄,劃歸高雄州高雄郡管轄; 1924年,高雄郡改制為高雄市,因而改歸鳳山郡管理。 五和里在清領時期屬半屏里之「五塊厝」, 1998年自八卦村析出。里北為上五塊厝、里南為下五塊厝。 本地區境內主要聚落為頂五塊厝、下五塊厝。 在大 […]
劉家古厝,是一棟在道光年間建於高雄仁武區仁春街 的官宅,由當地劉姓宗族第五代劉長義中武舉後所建 的「新厝」。 2019年遭到突襲式拆除,嚴重毀損, 目前已夷為平地。 根據劉姓族譜記載,仁武劉姓祖先原籍江南彭城(即江蘇省無錫縣)。 第一代祖先劉成公生於明崇禎年間,明末時隨鄭成功來臺後即定居於 仁武,是為仁武劉姓宗族之開基先祖。 傳至第四代劉老公號長春,生於乾隆年間,死於道光丁酉年。 他生有五個兒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