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梓 後勁 林家古厝(九牧傳芳) (已拆)
後勁漢人的開發,可追溯自明鄭後勁鎮的屯墾, 由楊正、劉明等將領帶兵入墾後勁地區。 進入清領時期,因鄰近鳳山縣城左營,吸引移民開墾, 劉姓、陳姓、蔡姓、楊姓、林姓、王姓、黃姓等入墾後勁。 今日這些宗族當時所建的大厝部分仍保留完整, 以聖雲街、後勁中路為核心,由後勁東路、南路、西路、北路 及高峰街構成的農業聚落。 依後勁林家宗親族譜記載,林家祖籍是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 乾隆年間遷渡台灣府歸仁紅瓦厝開基 […]
後勁漢人的開發,可追溯自明鄭後勁鎮的屯墾, 由楊正、劉明等將領帶兵入墾後勁地區。 進入清領時期,因鄰近鳳山縣城左營,吸引移民開墾, 劉姓、陳姓、蔡姓、楊姓、林姓、王姓、黃姓等入墾後勁。 今日這些宗族當時所建的大厝部分仍保留完整, 以聖雲街、後勁中路為核心,由後勁東路、南路、西路、北路 及高峰街構成的農業聚落。 依後勁林家宗親族譜記載,林家祖籍是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 乾隆年間遷渡台灣府歸仁紅瓦厝開基 […]
「後勁」一名源自鄭成功的抗清「七十二鎮」之一, 稱之為「後勁鎮」。 明鄭在台灣建立政權後,派遣各鎮設屯開墾, 其中後勁鎮即是在今日後勁一帶拓墾。 清朝時期,由於後勁位置靠近左營鳳山縣城, 因此有許多移民進入,並逐漸發展成為是高雄地區的早期街市之一, 當地至今仍保有老街與陳家、林家等古厝。 後勁漢人的開發,可追溯自明鄭後勁鎮的屯墾, 由楊正、劉明等將領帶兵入墾後勁地區。 進入清領時期,因鄰近鳳山縣城 […]
「後勁」一名源自鄭成功的抗清「七十二鎮」之一, 稱之為「後勁鎮」。 明鄭在台灣建立政權後,派遣各鎮設屯開墾, 其中後勁鎮即是在今日後勁一帶拓墾。 清朝時期,由於後勁位置靠近左營鳳山縣城, 因此有許多移民進入,並逐漸發展成為是高雄地區的早期街市之一, 當地至今仍保有老街與陳家、林家等古厝。 後勁舊部落含蓋了楠梓區境內的錦屏、玉屏、金田、稔田,以及瑞屏等里。 整個後勁地區則位在半屏山與後勁溪所夾區域, […]
柳營舊名「查畝營」,係當年鄭成功勘查地畝之營部所在。 為求軍民糧餉之富足,乃仿屯田之策,派官兵分駐各地墾田, 又另設「查畝營」,專司農地之丈量與分配, 此為本區「查畝營」名稱之由來。 本區原隸鐵線橋堡,屬於六甲辦務署, 大正九年實施街庄制,日人以「查畝」音韻不雅, 乃取該地住民多劉姓之特點,更名「劉營」, 而「劉」字之日語發音與「柳」同音, 故再轉稱為「柳營」。 清雍正元年(1723),本區劃屬鐵 […]
柳營舊名「查畝營」,係當年鄭成功勘查地畝之營部所在。 為求軍民糧餉之富足,乃仿屯田之策,派官兵分駐各地墾田, 又另設「查畝營」,專司農地之丈量與分配, 此為本區「查畝營」名稱之由來。 本區原隸鐵線橋堡,屬於六甲辦務署, 大正九年實施街庄制,日人以「查畝」音韻不雅, 乃取該地住民多劉姓之特點,更名「劉營」, 而「劉」字之日語發音與「柳」同音, 故再轉稱為「柳營」。 清領時期當地望族劉 家才士輩出, […]
柳營舊名「查畝營」, 係當年鄭成功勘查地畝之營部所在。 為求軍民糧餉之富足,乃仿屯田之策,派官兵分駐各地墾田, 又另設「查畝營」,專司農地之丈量與分配, 此為本區「查畝營」名稱之由來。 本區原隸鐵線橋堡,屬於六甲辦務署, 大正九年實施街庄制,日人以「查畝」音韻不雅, 乃取該地住民多劉姓之特點,更名「劉營」, 而「劉」字之日語發音與「柳」同音, 故再轉稱為「柳營」。 小腳腿是柳營區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 […]
依據文獻記載,康熙三十三年(1694)在哆囉嘓社 活動範圍內已出現以漢人為主的「哆囉嘓莊」; 到了康熙五十四至五十六年(1715-1717)間, 以來漢人日漸移入開墾,出現龍船窩莊、埤仔頭莊、秀才莊等漢人村莊, 而哆囉嘓莊亦拆分成舊嘓莊、新嘓莊; 同治初年(1862-1864年),已發展成哆囉嘓東上保及下保,下轄57個莊; 其中除少數位於今白河區外,大多數位於今東山區範圍內。 其後哆囉嘓街改稱為番 […]
文獻記載,康熙三十三年(1694)在哆囉嘓社活動範圍內 已出現以漢人為主的「哆囉嘓莊」; 到了康熙五十四至五十六年(1715-1717)間,以來漢人 日漸移入開墾,出現龍船窩莊、埤仔頭莊、秀才莊等漢人村莊, 同治初年(1862-1864)發展成哆囉嘓東上保及下保,下轄57個莊; 其中除少數位於今白河區外,大多數位於今東山區範圍內。 其後哆囉嘓街改稱為番社街。 日治初期行政區劃雖更改頻繁,但傳統的堡 […]
里港鄉舊稱「阿里港」。可能源自平埔族語。 坊間亦傳聞清康熙年間,有一姓氏不詳而名阿里者, 在下淡水溪畔販賣冰品。 原為平埔族居住之地,荷蘭時期的「台灣番社戶口表」 就有塔樓社的記載。康熙末葉後亦有平埔族武洛社人在此活動。 漢人的開發則在康熙末年,總兵藍廷珍及其族弟藍鼎元奉命平定 朱一貴事件後,其麾下數百名士兵卻不願離開。 雍正七年(1729年),藍鼎元長子藍雲錦率族返回阿里港從事開墾, 後代成為著 […]
清朝中葉,漢人入墾屏北平原。其中以漳州陳姓人家為主的墾民, 入墾阿里港附近地勢較高的地方,形成「崎仔頭」聚落,並帶來了 開漳聖王的信仰,且在道光十五年(1835)建成王公廟。 聚落西邊靠近高屏溪溪埔地的村落「潮州厝」, 應由來自廣東省潮州府的先民們開闢而成。 因該村落鄰近河道,水患甚頻,居民陸續遷往東邊靠近崎仔頭之處, 故有舊潮州厝、新潮州厝村落的分別。 而當地居民對於「潮厝」由來的傳說也反映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