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水 埔姜崙 廖家古厝
秀水鄉原名「透水」,有清水混入濁水溪之意, 清嘉慶年間將左字邊刪去,改稱秀水,相沿至今。 在清雍正之前,係馬芝鄰社原住民所居住之地, 雍正年初閩人自泉州府(南安縣,晉江縣),漳州府等地 遷入開拓,至乾隆初年,逐漸形成部落, 稱馬興,馬鳴山,安東,埔姜崙,曾厝,下崙等六莊, 因原係馬芝鄰原住民所居, 故總稱馬芝堡,屬彰化縣轄。 1920年9月重新劃分,改區為庄,並將秀水,陝西二庄 合併為一庄,設秀水 […]
秀水鄉原名「透水」,有清水混入濁水溪之意, 清嘉慶年間將左字邊刪去,改稱秀水,相沿至今。 在清雍正之前,係馬芝鄰社原住民所居住之地, 雍正年初閩人自泉州府(南安縣,晉江縣),漳州府等地 遷入開拓,至乾隆初年,逐漸形成部落, 稱馬興,馬鳴山,安東,埔姜崙,曾厝,下崙等六莊, 因原係馬芝鄰原住民所居, 故總稱馬芝堡,屬彰化縣轄。 1920年9月重新劃分,改區為庄,並將秀水,陝西二庄 合併為一庄,設秀水 […]
三崁社區位於臺中市外埔區南邊村落三崁里, 社區範圍南近臺中市后里區,西接水美里,南為大甲溪流域 與神岡區相隔,東以外環道為界接鄰六分里, 面積約為552.72公頃。 外埔區在漢人未進入開墾之前為平埔族 崩山八社中大甲東社的活動地。 清初的「不見漢人聚落」情景,發展成為與平埔族道卡斯族人 共計九莊(鐵砧山腳莊、六分仔莊、前湖莊、後湖莊、上高園莊、 下高園莊、馬鳴埔莊、磁磘莊、風空吼莊)一社(大甲東社 […]
在梧棲老街的東側,位處內陸的南簡(港)與安良港, 其地名與梧棲港息息相關。 根據1898年繪製的台灣堡圖,梧棲商港當時可停泊帆船(junk), 並在港口更換舢舨、竹筏等小船,循著沙洲水路蜒蜒而行,分別 由南、北二路進入內港。 北路進梧棲港街,小筏可上溯至內港「南簡」; 南路進鴨母庄,小筏可東進至內港「安良」。 南簡舊稱「南港」, 因「港」與「簡」閩音發音相近之故。 安良港則是一處位於內陸遺留的歷史 […]
十八世紀中葉,台中市西南邊陲的大肚溪口附近, 有一座為防禦海賊而築的水裡港,隨著中部稻米輸往大陸, 促使本地大甲溪與大肚溪間, 另外兩個重要港口也繼而興起, 北為梧棲港、南有塗葛崛港(龍井)。 船運昌盛帶動沿岸市街聚落形成, 與對岸的汕頭、廈門、福州交通往來頻繁。 位於龍井大肚溪口的水裡港,由於地理位置特殊, 是台中最早汛塘(基層軍事駐地)所在之一, 十八世紀時是一座可停泊小船的港口, 十八世紀末 […]
梧棲區古稱「五汊港」,係因地處牛罵頭溪口五水汊處而得名, 而由於乾隆35年(1770)與泉州府惠安縣獺窟島有進行帆船貿易, 港內擠滿接貨物的竹筏,因此又名「竹筏穴」, 清領時期之間也有「梧汊港」、「鰲西港」之稱呼, 直至光緒17年(1891),取「鳳為吉祥之鳥,非梧桐不棲, 非靈泉不飲,非竹實不食」之雅意, 將「五汊」雅化為「梧棲」。 康熙中葉時期,已有漢人入墾梧棲, 當時沙轆社域以南土地肥沃,適 […]
大安區舊稱「海翁窟港」,後稱「螺絲港」、「大安港」, 前身「大安鄉」位於臺中市西北部,介於大甲溪與大安溪之間, 地處大甲扇狀平原西側,全境地勢平坦。 大安港舊稱「海翁窟港」,係因港口有眾多海翁(鯨魚)聚集而得名, 在清領前期時因港灣外緣有一條沿五甲港、北汕向外延伸至塭寮一帶之 天然石線,石線內航道曲折迴繞,形狀呈一螺旋狀, 故另名「螺絲港」。 大安區早期因大安港的發展而興盛, 在清領時期曾是臺灣中 […]
銅安厝,是大甲區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位於該區北部。 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包括銅安里不含西北及東北 近邊界地帶相近、西歧里靠近虎尾寮地區。 清治末期,銅安厝地區為一街庄,稱為「銅安厝庄」。 該庄東北及東與山柑庄為鄰,東南與日南庄、五里牌庄為鄰, 南邊及西南邊為頂後厝仔庄,西北邊為船頭埔庄。 大正九年(1920),全台地方制度大改正, 該庄改制為「銅安厝」大字,隸屬於臺中州大甲郡大甲庄。 目前 […]
南屯早期為原住民巴布拉族貓霧拺社聚落,其舊址位於 今南屯區西南方的春安里(即嶺東科大左側的台貿五村)。 明鄭時期曾屯田於南屯,但滅亡後隨即荒廢。 清治時期,由於貓霧拺居民無力繳交番餉,當時福建副將 兼定海總兵張國因曾來台擔任過北路營參將,看上南屯一帶的 肥沃平野,遂在康熙49年(1710)以代繳賦稅為條件,向居民 取得土地開墾權,開墾包括南屯街區一帶的荒野,自立業護戶, 設張鎮莊,是今南屯街區墾闢 […]
開車自中山高速公路南屯與王田路段駛下,眼前縱橫 交錯的中彰快速道路、環中路,擔負起接續高鐵的運輸重任。 繼續前進約莫三公里,轉入鎮平里的「水碓巷」, 明明還在大臺中都會區內,卻突然置身一片田園及綠林中, 巷弄邊錯落土角厝、三合院、平房、鐵皮屋。 細心點,亦能察覺路面拓寬後殘存的斷壁殘垣。 最不會錯過的還是春天裡金花燦然的兩棵巨大龍眼樹, 及樹傘後古樸的三合院。 繩繼堂始於清康熙49年(1710)年 […]
清雍正十二年(1734),今土庫鎮、虎尾鎮一帶設大坵田堡, 其開墾大致從西往東,故虎尾較土庫開發為晚。 該堡之東有一小沙丘(臺灣話稱「沙崙」),周遭稱為大崙腳, 據推測為今日虎尾鎮大崙腳公園所在處。 雍正年間有記載一條名為「吼尾溪」(虎尾溪)的溪流 流經大崙腳之南。 較大規模的漢人開墾發生於乾隆年間, 大崙腳庄也在此時發展成大崙腳街。 雲林縣誌記載,乾隆24年(1757), 福建閩人郭六才等人至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