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庚獻瑞— 再訪 龍井林宅
位於台中市龍井區的龍井林宅,是祖籍福建省漳州府漳浦縣烏石鄉「浯江世德堂」林氏後代林良渡臺第六世 林永尚創始的「林本榮」號派下子孫居住之所。同時也是龍井林家林開榮基業(林天河宅)、林本榮基業(林永尚宅) 與林永山基業(林永山宅)三個居住單元中最左側的居住單元。 林良生於康熙55年,卒於乾隆16年,字青龍,故其子孫稱為「西河青龍衍派」。 最初渡臺定居於塗葛堀(今龍井區麗水里),後遷居三塊厝,最 […]
位於台中市龍井區的龍井林宅,是祖籍福建省漳州府漳浦縣烏石鄉「浯江世德堂」林氏後代林良渡臺第六世 林永尚創始的「林本榮」號派下子孫居住之所。同時也是龍井林家林開榮基業(林天河宅)、林本榮基業(林永尚宅) 與林永山基業(林永山宅)三個居住單元中最左側的居住單元。 林良生於康熙55年,卒於乾隆16年,字青龍,故其子孫稱為「西河青龍衍派」。 最初渡臺定居於塗葛堀(今龍井區麗水里),後遷居三塊厝,最 […]
社口楊姓家族的開基祖為泉州府同安縣人楊咸曲(1733-1802),係南安楊氏霞露衍派15世。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楊咸曲、楊咸仙兄弟由泉州府同安縣蔡壩後洋鄉渡台,在台灣府彰化縣(轄今台中、彰化一帶) 大肚溪河口北岸的五汊港(梧棲)塗葛窟登陸,落腳於寓鰲頭(清水)。 楊咸曲生三子,長子舒崑(1770-1791)、次子舒獻(1778-1852)、三子舒霧(1788-1829)。 咸仙則 […]
蔡蓮舫(1875-1936),名占開,號雪橋,為清水蔡源順家族的成員、日治時期中部仕紳。臺中一中共同創辦人。 蔡蓮舫先生,清水大戶「蔡源順」之後代,里人尊之,稱之為「九老爹」。 生於清光緒元年,卒於昭和十一年,享年六十有二。 清水蔡家祖父蔡鴻元,經營海上貿易,自創元順號,往來大陸沿海各省,經營得法,家道日隆,蔚為地方巨族。 父執輩蔡懷斌(字時超)承繼父兄,主持「蔡源順號」船務,貿易以樟腦、 […]
該地地名起源「菁埔」為昔日種「菁仔」的染布原料植物,因以得名。 該里北隔大甲溪與大甲區相鄰,並與本區頂湳、下湳、田寮、國姓、高東等里銜接, 總面積約4.1141平方公里,居民以從事農業為主,工商業為輔,農業以種植水稻、西瓜、韭菜等農作物為主。 居民飲用水以地下水為主,里內有簡易自來水設施,水質清淨,並有專人保養維護, 目前部份地區已爭取自來水水管設施。 灌溉用水取自高美圳、金裕圳、五福 […]
天水堂趙家古厝是兩進六護龍傳統建築,是清水保存完整的大宅院之一,古厝後倚鰲峰山麓,前院半月池 種植荷花與睡蓮,成為地理師眼中的風水寶地,建築的鳥踏、窗花、八卦窗都值得觀賞。 每年荷花開,風動荷搖,是趙家最熱鬧時刻,常有社群網站陸續有網友分享荷花照片。 趙氏古厝位於清水鎮的下湳里,地址雖然是編列在中山路476號,但這古厝卻不是在清水市區往大甲方向的大馬路旁, 而是在過了清水市區往大甲方向的外環道與中 […]
台中市大安區松雅村原名松子腳,原義應是「榕樹下」之意, 因早期全省各地將「榕」寫成「松」音,訛傳至今。 車站牌前仍有一棵正榕,是典型的「榕仔腳」。 雍正12年(1734)漳浦縣石榴鄉攀龍社人林成祖入墾大甲,率眾築大甲圳(疑今社尾溝),開墾社尾、橫圳、水柳、 松仔腳、腳踏、塭寮一帶的土地,歲入穀萬石。 乾隆中葉地圖標示本區域有大甲港,說明當時本地有腳踏港之稱,即為大甲港。 同治10年 […]
大安溪位於大甲鎮中間,大甲因而被分隔為南北兩半,一稱溪北,另一稱溪南。溪南又被鐵砧山分隔為東西兩部。 往昔大甲地區是為平埔族道卡斯(TAOKAS)族所居住的地方。鐵砧山的東面是大甲東社,西面是大甲西社,兩社皆為平埔族道卡斯族。 雍正九年(1731)大甲西社蕃林武力叛亂,十年被清廷敉平。因而大甲西社遂改稱為德化社。 迨漢人移入本地後,遂習慣以平埔族的(TAOKAS)來稱本地。「大甲」便是由這譯音而來 […]
「瑞蓮堂」為日治時期大甲三大名宅之一,為「泉利記」商號創辦人梁比美的四兒子共同肇建。 梁清波與「德化里黃宅」殷商之女結親,膝下育有四子,勤奮樸實,兄弟胼手胝足協力合建,但由於過度奔波勞累, 不幸都在中年之後病歿早逝。 梁宅之興建始於中日甲午戰爭之後(1894),當時台灣時局混亂,建材取得不易,工程延宕至1912-1914年間竣工。 正堂門庭左右兩側癸亥年(1921)之彩繪與外埕洗石子的蓮花 […]
漢民族移墾大甲,約自明朝永曆年間開始的,但居民並不。直到清朝康熙四十年才有大批漢人移入本地闢地謀生。 一批從鹿港地區北上,另一批由大安港上陸。其中有閩籍的林兩姓,粵籍的邱姓,率眾開墾九張犁、日南、大安 及鐵砧山腳等地。 大甲在漢人移入前是平埔族道卡斯族(TAOKAS)居住、游獵、田耕之所。當時在大甲附近的平埔族稱為崩山(蓬山) 八社(即大甲至苑裡溪一帶的平埔番社);在大甲地區者有大甲東(今馬鳴埔) […]
大甲在漢人移入前是平埔族道卡斯族(TAOKAS)居住、游獵、田耕之所。 當時在大甲附近的平埔族稱為崩山(蓬山)八社(即大甲至苑裡溪一帶的平埔番社);在大甲地區者有大甲東(今馬鳴埔)、 大甲西(今義和里、德化里)、雙寮(建興里)、日南(日南里)等四個分社。 漢人移入大約在明永曆23年(1669),鄭氏部將劉國軒派遣副將駐守大甲鐵砧山實施屯墾,為漢人經營崩山八社開始。 今大甲國中附近之「營盤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