埔心 埤霞 黃家古厝 (繼昌堂)
埔心鄉,位於彰化縣心臟地帶,在員林及溪湖兩鎮中間,現以盛產品質佳的「芭樂」而名聞遐爾。 據鄉誌記載,本地昔日稱為「大埔心」,大正九年改為閩南語近似音之「坡心」。 民國三十四年,鄉民有感於祖先入墾時這一帶都是荒埔之地,只有中心地適於居住,故改稱為「埔心」。 境內有埤霞、埤腳二庄,是於在埤下創立之村莊而得名,又有「埤心」之稱。 福佬客與客家人在興築水利工程、開埤作圳方面卓有成就, 例如 […]
埔心鄉,位於彰化縣心臟地帶,在員林及溪湖兩鎮中間,現以盛產品質佳的「芭樂」而名聞遐爾。 據鄉誌記載,本地昔日稱為「大埔心」,大正九年改為閩南語近似音之「坡心」。 民國三十四年,鄉民有感於祖先入墾時這一帶都是荒埔之地,只有中心地適於居住,故改稱為「埔心」。 境內有埤霞、埤腳二庄,是於在埤下創立之村莊而得名,又有「埤心」之稱。 福佬客與客家人在興築水利工程、開埤作圳方面卓有成就, 例如 […]
以前的梧鳳地區,包括今天梧鳳、二重兩村。為什麼取名「梧鳳」呢? 傳說以前這附近繁生著無數的梧桐樹,吸引許多鳳凰鳥棲息於此,因此命名為「梧鳳」。 今天的二重村地區,還有人習慣稱「二重湳」,因為在剛開墾時,此處位於十五莊圳與鹿港溪之間, 是溪水氾濫的沼澤地,土質鬆軟,稱它為「湳地」。 雍正年間,黃秀芳開墾今天的二重村區,因此二重村的村民也多姓黃,有祠堂「南昌堂」。 黃郡記派下,原籍漳州詔安二都龍乾保深 […]
在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彰化地區,因洪水氾濫有許多株茄苳樹苗到流漂流, 其中一株流到現址(彰化市茄苳里茄苳路上)落地生根,長成茂密的大樹。 後來先人紛紛到此開墾,就在這棵枝葉茂盛的大樹附近落戶形成聚落,並把居住地命名為茄苳腳(今茄苳里)。 隨著時間流逝,茄苳樹庇佑著居民,成為人們活動中心,也被視為當地的守護神。 在前清時,就在大樹建了茄苳王公廟,加以祭拜膜拜,茄苳老樹成為居民重要的信仰中心。 […]
彰化市西勢社區位於彰化火車站正西側(俗稱後火車頭),距國道中山高速公路彰化交流道約2公里, 又有省道台1丙線(金馬路)貫穿而過,交通非常便利,社區並緊鄰站後(辭修路)、自強(自強南路)等二座停車場。 位於社區中的辭修路巷弄中,有一合院古厝,門樓上寫著清河衍派,說明了這是張姓的三合院….. 進入埕內,其實更像是宗祠,文獻上稱之為張家祖厝。 袁桷「張氏宗譜序」提及:「張 […]
鹿港位於西海岸的中點,原屬平埔族巴布薩族(Babuza)馬芝遴社社域, 今仍留有頂番婆(頂番里) 的地名。 道光年間不願漢化者遷埔里興吉城(今埔里鎮大城裡)與巴布薩族二林社合併。 清治時期以前,港闊水深,距離中國大陸沿岸最近,因為鹿港的對航的港口是泉州,所以鹿港生意人也特別多, 也有很多的巨富,因為他們很會做生意的緣故。 鹿港姓施、黃、許三大姓的最多,因此鹿港有一句話說:「施黃許、赤查某」。 因此 […]
和美於開闢之前,名「卡里善」,原為平埔族半線(BABUZA)社、阿束(ASOCK)社之故地。 明永曆十八年(1664)設北路安撫司於半線(今彰化市),執掌地方治安暨撫番,總護諸將,察治姦宄,凡兵民之政皆屬之。 明永曆十九年(1665) 派左武衛武平候劉國軒率兵駐此,布屯田制,自此兵丁開拓半線社與阿束社,是為開闢之始。 後來,泉州人施長齡、楊志申,以及清康熙中葉時泉州人吳洛、黃榜等來墾殖或自鹿港登陸 […]
和美鎮位於彰化縣西北沿海平原上。因當地早期位於漳、泉分類械鬥緩衝區,地名有以「和」為「美」寓意。 和美於開闢之前,為山胞平埔族半線(BABUZA)社、阿束(ASOCK)社之故地。 宋始隸於福建晉江縣,元隸於同安縣。明永曆十八年(1664)設北路安撫司於半線(今彰化市), 執掌地方治安暨撫番,總護諸將,察治姦宄,凡兵民之政皆屬之。 永曆十九年派左武衛武平候劉國軒率兵駐此,布屯田制,自此兵丁開拓半線社 […]
和美原名「和美線」,地名起源有多種說法; 其一、古名『卡里善』,原本是平埔族原住民巴布薩(BABUZA)語族, 意謂熱與冷交界地,氣候溫和、環境優美之意; 其二、大正九年以前稱作「和美線」,地名由來據以寓意戒械鬥, 按這一帶為從線西一帶東進之泉人,與從彰化西進之漳人相接觸之處。 其三:和美地方以今詔安橋為界,以東為從彰化向西之漳籍移民,以西為從伸港、線西向東南方擴展的泉籍移民, 佔 […]
大霞里的地名起源可能與平埔族之音譯有關,大霞係為平埔族巴布薩族(Babuza)常用之名字稱號, 後來又叫大腳佃或大霞佃。 據當地耆老表示: 大腳佃庄在清朝以前係平埔族原住民居住地,而現住民在清朝時代才陸續由福建進入。 庄名係由平埔族話翻譯而來, 庄內分為東勢頭、中暫、西勢尾、過溝仔,後壁厝等五個角落。 該地區古為平埔族原住民半線社、阿束社故地。 明永曆十八年設北路安撫司於半線(彰化市)執掌地方 […]
大里,原名叫做「大里杙」,由於位居交通要衝,因此開發得相當早, 與當年的犁頭店、四張犁﹝今台中巿南屯、北屯﹞,同屬台中盆地上開發得最早的區域。 大里早期為洪雅平埔人的社域,雍正乾隆年間,原住民歸順清廷,於是大量移民自大陸湧入, 先民沿大肚溪進墾,並溯大里溪而上。由於這兒交通方便,加上移民的勤勞,使得大里杙很快的成為台中盆地上最富庶的地區, 繼而紮下日後繁榮發展的基礎。 移民初至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