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嶼 合界地區傳統民居 (02)
合界村東接橫礁及跨海大橋,南界竹灣,西北臨海。村東為后螺,西為合界頭。 「合界」一名,於清領、日治時均稱為「合界頭」,其地名之由來,民間屢有傳說,與橫礁村、通梁村二地地名均有關連。昔時堪輿家早已料到吼門水道東邊的村落(通梁村),可經由長柱與水道西邊的村落(橫礁村)連接起來。此豈不証明兩地可合而為一,因而稱為合界。然此說法仍有待考證。 本村包含合界頭及後螺兩個聚落。早期合界頭的居民主要來自金門,在昔 […]
合界村東接橫礁及跨海大橋,南界竹灣,西北臨海。村東為后螺,西為合界頭。 「合界」一名,於清領、日治時均稱為「合界頭」,其地名之由來,民間屢有傳說,與橫礁村、通梁村二地地名均有關連。昔時堪輿家早已料到吼門水道東邊的村落(通梁村),可經由長柱與水道西邊的村落(橫礁村)連接起來。此豈不証明兩地可合而為一,因而稱為合界。然此說法仍有待考證。 本村包含合界頭及後螺兩個聚落。早期合界頭的居民主要來自金門,在昔 […]
合界村東接橫礁及跨海大橋,南界竹灣,西北臨海。村東為后螺,西為合界頭。 「合界」一名,於清領、日治時均稱為「合界頭」,其地名之由來,民間屢有傳說,與橫礁村、通梁村二地名有關。昔時堪輿家早已料到吼門水道東邊的村落(通梁村),可經由長柱與水道西邊的村落(橫礁村)連接起來。此豈不証明兩地可合而為一,因而稱為合界。然此說法仍有待考證。 本村包含合界頭及後螺兩個聚落。早期合界頭的居民主要來自金門,在昔時海邊 […]
二崁聚落除本身地勢較高之外,東、西各有一處台地,二崁村名就是因為位於上述東、西兩高地之間而來。 本村是一個以陳姓為主的單姓血緣聚落,據傳開基祖陳延益公在清朝順治年間,自金門下坑(今金湖鎮夏興)移居澎湖西嶼鄉大池角(今大池村),因當時大池角的可耕地多已被先期的移民所佔有。只好遷居到龜山下的海濱(二崁村與竹灣村之間的龜腳灣)。 傳至三代後,因子孫日益增加而分為四房,以後又為了方便從事農漁的營生。才陸續 […]
二崁陳宅,又名二崁陳家大厝,位於西嶼鄉二崁村,由陳嶺(1872-1948)、陳邦(1875-1959)昆仲所建。建築形制為三間三進宅院,屬閩洋折衷式樣建築。於1988年公告為澎湖縣縣定古蹟。 崁為山丘或高地之意,二崁聚落除本身地勢較高之外,東、西各有一處台地,二崁村名就是因為位於上述東、西兩高地之間而來。 本村是一個以陳姓為主的單姓血緣聚落,據傳開基祖陳延益公在清朝順治年間,自金門下坑(今金湖鎮夏 […]
大菓葉為一地名,而非聚落名稱,早期留存的建物多為搭配渡輪時段之商業目的所設立,並無自然聚落。 自清領時期起,大菓葉便是西嶼島之海上渡頭,其地理位置位於西嶼島中段東側,面朝澎湖內海,鄰近小池角聚落(今池東村、池西村),但行政區域被列入於今二崁村內。 日治時期昭和三年(1928),澎湖廳在大菓葉築建碼頭,堆砌150公尺的石堤,提供一艘名為「通行丸」的機動船,供每日兩班從大菓葉往返馬公港,直到1945年 […]
內垵,位於西嶼鄉東南,「垵」,坑也,與「灣」同,應有灣澳之意;此地古稱「內塹」,「塹」:「坑」也,為較低溼的坑谷地形;且此地並無溪流曾經存在的證據,故將之解釋為「溪谷」似較不妥。 「內垵」或「內塹」與「外垵」或「外塹」同為四周環丘,地勢較低之地,而以早期臺海兩地交通往來的形勢觀之,內垵瀕臨澎湖內海,外垵瀕臨外海,內、外之稱,由此相對而來。 本村位於西嶼鄉南邊,北接赤馬村,南界外垵社區,北側山巒以半 […]
後寮村地名由來,為先民初來本地時,於山後海邊搭寮定居,形成聚落後即以後寮稱之。除後寮村的聚落外,還包括東長岸與西長岸兩聚落。 本村先民許世朝、許世聘兄弟二人於崇禎末年由金門遷入定居;另顏昌等叔侄三人亦於永曆15年(1660)由金門後浦遷至本村定居。清領時期本村分為兩個聚落群,分別為長岸社及後寮社。 據《澎湖紀略》記載可知,即本村於清領初期屬瓦硐澳,雍正5年(1727)由於人口增加,由瓦硐澳析出通梁 […]
講美村於前清及日治時期謂之「港尾」,光復後村民認為港尾之地名粗俗不雅,更名為講美村沿用至今。 因本村港口乃從鎮海沿岸向南延伸迄至講美北岸,已是白沙本島尾端,因之名為「港尾」。講美村位於白沙島的最南端,四面臨海,西南臨城前村。原有名稱為「港尾」,因村北的海灣正是鎮海港的尾端,先民於海岸附近築寮居住,漸成聚落名之為港尾。 另追溯更早期,則有「景美」之稱,緣於永安橋畔,瞭望墩南,宛如湖面,波光倒影,景色 […]
講美村於前清及日治時期謂之「港尾」,光復後村民認為港尾之地名粗俗不雅,更名為講美村沿用至今。 因本村港口乃從鎮海沿岸向南延伸迄至講美北岸,已是白沙本島尾端,因之名為「港尾」。講美村位於白沙島的最南端,四面臨海,西南臨城前村。原有名稱為「港尾」,因村北的海灣正是鎮海港的尾端,先民於海岸附近築寮居住,漸成聚落名之為港尾。 另追溯更早期,則有「景美」之稱,緣於永安橋畔,瞭望墩南,宛如湖面,波光倒影,景色 […]
港子村地理位置亦處於白沙的中心,但卻一直不是觀光客停駐之處。村內只剩100多人,港子漁港是白沙4個三等港之一,但今建設卻早被岐頭所取代。 港子村原名港仔,名稱由來起源於本村離海不遠處的海中有一處很深的海溝名叫萬丈港,因此先民將附近的聚落取名港仔。 本村先民自福建泉州、漳州、金門等地遷入定居。據《澎湖紀略》記載可知,本村在清領時期屬鎮海澳管轄,稱為港仔社。日治時期稱為鎮海澳港仔鄉,隸屬頂山澳務署管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