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中的 基隆 港都風華
基隆市文化局自即日起至七月十一日假<基隆市史蹟館>(壽山路6號) 展出「基隆驛場望春風─探索港都風華故事特展」,透過老照片探尋基隆驛場的昔日風貌以及人文采風, 讓基隆的子弟們或是對於文史有興趣的遊客們, 透過直接影像呈現的方式, 直接感受基隆港都曾有的風華….. 對於基隆而言, 日治時期的一八九○至一九四○年這五十年間是一個輝煌的時代,同時也是基隆脫胎換骨,逐漸開發轉型成為 […]
基隆市文化局自即日起至七月十一日假<基隆市史蹟館>(壽山路6號) 展出「基隆驛場望春風─探索港都風華故事特展」,透過老照片探尋基隆驛場的昔日風貌以及人文采風, 讓基隆的子弟們或是對於文史有興趣的遊客們, 透過直接影像呈現的方式, 直接感受基隆港都曾有的風華….. 對於基隆而言, 日治時期的一八九○至一九四○年這五十年間是一個輝煌的時代,同時也是基隆脫胎換骨,逐漸開發轉型成為 […]
昭和三年(1928)日本人為了紀念日皇裕仁登基,並作為施政紀念事業重要建設項目之一,拆除了清代的<布政使司衙門>,並將部分拆除的建築物移到植物園陳列,而在原址開始籌劃興建「台北公會堂」。 公會堂正式動工是1932年11月23日,工程費時四年,於1936年11月26日完成….. 建築物由總督府營繕課技師<井手薰>設計(井手薰設計之作品包括有: 濟南基督長老教會,原 […]
<西門紅樓>位於台北市萬華區的成都路上,緊鄰西門町徒步區。共兩層高的這棟紅磚洋樓為明治四十一年(1908)所興建的洋式建築,當時也稱為<新起街市場>…..而該建築獨特的地方,就是其外觀為正立面樣式。也因此,該建物於日治時期通常被稱為<八角堂>。 1895年,台灣進入日治時期,大量日籍移民進入台北市。考慮其城內建築分布與艋舺、大稻埕已成形的街市地緣,台 […]
位於徐州街的<臺大法學院>,原址為日治時期的<台北高等商業學校>之校舍,後併入<台北帝國大學>成為法學院。它主要的行政大樓、大禮堂及二層樓教室等建築完成於大正八年(1919),是精緻古典的巴洛克建築風格。 台北帝國大學最初在體制上分立「文政學部」與「理農學部 」,而文政學部下轄哲、史、文、政四學科。當時的政學科被當作一個整體來看待,其教育範圍包含了法律、政治、經 […]
相傳清光緒八年(1882),淡水縣知縣<王彬林>往台履任時,迎山西芮城永樂宮呂仙公神像香火奉於艋舺(今萬華)玉清齋。其後,景美街許多鄉民因傳染病而死,當地士紳乃將呂祖神像請到景美,傳染病漸漸平息,士紳多感念呂祖之神恩,乃於清光緒十六年(1890)在木柵現址建<指南宮> 大正九年(1920)起,並請來了當時的名木匠陳應彬大師修建,故指南宮也成為<彬司>後期的代表作 […]
<臺南放送局>興建於昭和七年(1932),是座和洋混合風格的建築,木造屋頂搭配鋼筋混泥土建體 特色之一是整體建築採不對稱設計,十分的顯目與特殊;這座建築於光復後作為中廣臺南台,也曾作為<台南市文化基金會>所在地, 就位於大南門綠園中, 正對著大南門, 左側便是大碑林所在…. <臺南放送局>主入口朝北,設有門廊,玄關二側及二樓為辦公室及廣播空間,帶有現 […]
位於仁愛路及中山南路口的<臺大醫學院 舊館> 建於明治四十年(1907),內部有大禮堂一座,平面山牆及翼塔在戰後曾遭修改,而平面配置是不規則的合院,有廊橋前後相接連。建築採用的是文藝復興樣式,屋頂則是馬薩爾式,在日據初期的建築中顯得相當的特殊。 1895年6月,台灣總督府在舉行<始政式>後第4天,就在台北大稻埕創辦<大日本台灣病院>,從日本派來醫生10名、藥師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