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口 和興 蔡家古厝 (濟陽堂)
和興位於湖口鄉北部。 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包括和興村、東興村。 清末至日治初期,和興地區為一街庄,稱為「和興庄」,隸屬於竹北二堡。 該庄東北與十五間庄為鄰,東與伯公崗庄、上四湖庄為鄰,南邊及西南邊為下北勢庄、德盛庄, 西北邊為崁頭庄、青埔仔庄、福興庄。 明治三十四年(1901) 11月,全台廢縣廳改設二十廳,該庄隸屬於新竹廳。 大正九年)(1920) ,廢十二廳改設五州二廳,該庄改 […]
和興位於湖口鄉北部。 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包括和興村、東興村。 清末至日治初期,和興地區為一街庄,稱為「和興庄」,隸屬於竹北二堡。 該庄東北與十五間庄為鄰,東與伯公崗庄、上四湖庄為鄰,南邊及西南邊為下北勢庄、德盛庄, 西北邊為崁頭庄、青埔仔庄、福興庄。 明治三十四年(1901) 11月,全台廢縣廳改設二十廳,該庄隸屬於新竹廳。 大正九年)(1920) ,廢十二廳改設五州二廳,該庄改 […]
清末至日治初期,大平山下地區為一街庄,稱為「大平山下庄」,隸屬於竹北二堡。 該庄北與頭湖庄、水尾庄為鄰,東與楊梅壢庄為鄰,南邊為秀才窩庄,西邊為水流東庄。 明治三十四年(1901)11月,全台廢縣廳改設二十廳,該庄隸屬於桃仔園廳。 明治三十六年(1903) ,改名桃園廳。明治四十二年(1909) 10月,合併二十廳為十二廳,該庄隸屬不變。 大正九年(1920) ,該庄改制為「大平山下」大字, […]
楊梅區秀才里最早的地名叫「秀才窩」,相傳是清初中國秀才堪輿家來楊梅勘查下轎處, 因地處山窩,居民喊為「秀才窩」,後來改名秀才路,還出了幾位秀才, 可謂是名副其實………. 秀才里在民國87年由大平里分里出來,人口3000餘,多屬客家子弟。 清朝年間,秀才路曾出了林姓、傅姓與李姓秀才,前楊梅鎮長傅標榮正是傅秀才的裔孫。 四章堂為傅姓之公廳,正廳是傅氏宗族公廳,左側護 […]
桃園台地是「陂塘之鄉」,高山頂台地既為其一部分,自不例外。而且海拔愈高,陂塘愈稠密。 這由於高處除了陂塘是灌溉水源外,少有水圳;而且季風雨的無常,旱潦每接連而至,有賴較多的陂塘調節。 只是台地上風大,陂塘還須於周邊緊密植樹來防風,減少蒸發。 雖然如此,一逢旱久,高山頂的陂塘還是乾涸見底,所以高山頂的農田多屬看天田。 東勢溪為高山頂台地最長的河流,源地為傅屋大伯祠一陂塘,到梅高路二段的金星橋 […]
楊梅區瑞原鄭氏「道東堂」,為鄭大模五房之後世子孫鄭玉明所興建, 地方上故有 「玉明邸」之稱。 目前為鄭 玉明派下公厝,是鄭 大模派下「道東堂」後世分布在瑞原里、高山里、水美里、埔心里等宅院中, 維護與工藝裝飾保存最為完善的一幢。 道東二字取「王道東來」之意。 道東堂最大建築特色,為一進七橫屋 的大宅邸,左邊有四護龍, 右側則有三條護龍,屋頂上的設計有水形也有火 形,和傳統的台灣建築一樣都非常講就風 […]
上湖里在光復前稱上四湖,西接湖口鄉。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分為上四湖和下四湖兩部分, 日治時期大正九年(1920) 時統稱上四湖。 上湖所轄區內共有3個里,為三湖里、上湖里、瑞原里………. 春秋時的秦國,建都於雍(今陝西省風翔東南),占有今陝西中部和甘肅東南端, 由余的後裔在春秋時繁衍於這一帶。 秦漢以後,余姓族人東遷,一支遷入 […]
楊梅區南方與新竹縣湖口鄉交接之處,地處偏僻, 居民以務農維生且大多為客家人, 民風淳樸……….. 轄內有三湖、上湖、瑞原等三里並與楊梅派出所、富岡派出所臨界,主要道路有楊湖路、民富路、楊新路。 轄區內計有瑞原國中、瑞原國小、上湖國小等三所學校及三元宮、及法王寺寺廟兩座。 三湖里位於長岡嶺台地東半,從楊梅沿楊湖公路西行,由頭湖、二湖、三湖等 […]
清末至日治初期,下陰影窩地區為一街庄,稱為「下陰影窩庄」,隸屬於竹北二堡。 該庄西北邊與十五間庄為鄰,東北與番婆坟庄、員笨庄為鄰,東南邊為上陰影窩庄,西南邊為伯公崗庄。 1901年(日治明治三十四年)11月,全台廢縣廳改設二十廳,該庄隸屬於桃仔園廳。 明治三十六年(1903) ,改名桃園廳。明治四十二年(1909) 10月,合併二十廳為十二廳,該庄隸屬不變。 大正九年(1920) ,廢十二廳改 […]
新屋永興村現居住的葉姓客家族群始祖,最早起源於中國春秋時代( 前770 ), 當時河南南陽的沈諸梁公,因受封釆地於葉,他的後人就以葉為姓,並以他的故鄉南陽作為堂號, 從此葉姓人家就與南陽堂連成一體。 代代相傳,綿延不絕,隨著人口增加,時代動盪而不斷遷移,到第八十五代洙公 遷居福建泉州府同安縣起,始有比較完整的史料記載。 迨第一0一代代泰純公,再遷居廣東惠州府陸豐縣,到了第七代春日公於清雍正十三 […]
新屋開發較晚,一直到清雍正年間才有少數的漢人移民入墾,初期移民是以閩南人為主, 慢慢地才有客家人移居此地; 因此新屋靠海的村落是以閩人為主,而靠內地的台地則多以客籍為主。 但見眼前這座老屋,正是典型的客家傳統建築格局, 三合院式的「夥房屋」,一正身左右各一橫屋, 禾埕前設有一半月型風水池。 古厝正身與護龍屋頂皆裝飾有古樸的泥塑, 是新屋少見且保留完整之三合院建築。 此宅建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