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甲 宅子港地區傳統民居
明鄭初期(1661)隨鄭成功部隊的運糧官陳一桂, 於中洲南邊的「謝厝寮」(頭前寮)將軍溪畔(大道公埔)平安 登陸,以後四散開墾,其中李姓多居下社仔和七塊厝, 由福建泉州同安縣白礁鄉李勝偕李階、李孟、李松等3子 入墾此地(下社),因而眾人尊李勝為開基第一代祖, 原莊有30多戶。 道光2 年(1822),部分子孫遷移至宅仔港耕作; 其後日治時期,又有再分移至瓦寮佃耕者。 下社仔位於現今學甲警察分局北邊 […]
明鄭初期(1661)隨鄭成功部隊的運糧官陳一桂, 於中洲南邊的「謝厝寮」(頭前寮)將軍溪畔(大道公埔)平安 登陸,以後四散開墾,其中李姓多居下社仔和七塊厝, 由福建泉州同安縣白礁鄉李勝偕李階、李孟、李松等3子 入墾此地(下社),因而眾人尊李勝為開基第一代祖, 原莊有30多戶。 道光2 年(1822),部分子孫遷移至宅仔港耕作; 其後日治時期,又有再分移至瓦寮佃耕者。 下社仔位於現今學甲警察分局北邊 […]
「宅仔港」聚落位於台南學甲鎮東北方,以田寮大排 與鹽水鎮飯店里麻油寮緊鄰。 「宅仔港」位於急水溪的北岸,開發甚早, 早期因有漁貨交易在溪畔逐漸形成「埠頭」, 又因遠觀狀似宅院,聚落因而得名。 宅仔港開發甚早,明末清初鄭成功所屬將領陳一桂率軍隊 自學甲將軍溪登陸,因來台逐漸增加,軍民往東北宅仔港遷徙屯墾, 後學甲李氏、學甲宮後莊姓和中社謝姓移墾始成村落。 日治時期宅仔港設五保為宅仔港為一保, 戰後設 […]
學甲地區的原住民原為西拉雅族,明末福建泉州同安縣白礁鄉 的陳、李、謝、莊四姓隨明鄭遷台,於將軍溪畔的頭前寮入墾此地, 陳謝兩姓形成了中社、縣內仔兩個聚落,李姓形成了下社仔和 七塊厝兩個聚落,莊姓則定居於後厝仔庄。 1693年張茂獲准在學甲庄一帶開墾,此後逐漸產生了學甲、中洲、 大灣、草坔、山寮、宅仔港、學甲寮、倒風寮、三寮灣、溪底寮、 二重港、渡仔頭、灰磘港十三座聚落, 合稱「學甲十三庄」。 宅港 […]
蕭壠半島,荷蘭人初到臺灣時稱為「兩河之地」, 即今麻豆、安定、西港、佳里、學甲等地,南邊連接 善化、新市,北邊連接新營、鹽水, 在這半島上居住著西拉雅平埔族 目加溜灣社、蕭壠社、麻豆社。 從臺灣府迆頭港,經洲仔尾、灣港口、直加弄、 管寮、西港、含西港、卓加、漚汪溪口,向北延伸至蚊港青峰闕: 西邊的島嶼沙洲是北門嶼、馬沙溝嶼、青鯤鯓嶼等,向南連接 海翁嶼、隙仔、北線尾,再接安平以南七鯤鯓, 如此沙線 […]
學甲區位於臺南市西北部,東鄰下營區,東北為鹽水區, 南為佳里區,東南為麻豆區,西南為將軍區,西為北門區, 北隔八掌溪與嘉義縣義竹鄉相望。 地處嘉南平原,地勢平坦,區境河流北為八掌溪, 中為急水溪,南為將軍溪。 早期西臨倒風內海,有頭港、仔港等港口, 由於乾隆初期八掌溪改道入倒風內海,逐漸變為內陸。 原先居住於此平埔族西拉雅系蕭壟社的支社「史椰甲」, 此也為學甲地名的由來。 後鄭成功發布屯墾令,陳永 […]
學甲地區的原住民原為西拉雅族,明末福建泉州同安縣 白礁鄉的陳、李、謝、莊四姓隨明鄭遷台,於將軍溪畔的頭前寮 入墾此地,陳謝兩姓形成了中社、縣內仔兩個聚落, 李姓形成了下社仔和七塊厝兩個聚落,莊姓則定居於後厝仔庄。 1693年張茂獲准在學甲庄一帶開墾, 隸屬於諸羅縣開化里佳里興堡,此後逐漸產生了學甲、中洲、 大灣、草坔、山寮、宅仔港、學甲寮、倒風寮、三寮灣、 溪底寮、二重港、渡仔頭、灰磘港十三座聚落 […]
西港區的名稱來自過去臺江內海港口之一的「西港仔港」 與港口周邊的市街「西港仔街」,後人將「西港仔」簡化成「西港」。 至於「西港仔」一名的由來, 則有位在「直加弄港」(今安定區)西邊 或後營(今西港區後營里、營西里)西邊等說法。 西港區在過去大部分是臺江內海的一部分, 道光三年(1823年)灣裡溪(曾文溪)在暴風雨後改道, 將大量泥沙帶入臺江內海,使得臺江內海逐漸陸化。 戰後,民國35年(1946) […]
日治時期大正九年(1920),全臺行政區域劃分為臺北、新竹、 臺中、臺南、高雄五州及花蓮港、臺東兩廳; 此地原外武定裡之和順寮、安順寮、溪心寮、海尾寮、媽祖宮 及西港仔堡之公親寮、學甲寮合併為新豐郡安順莊, 原西港仔堡之土城仔則併入北門郡七股莊。 昭和13年(1938),土城仔劃入安順莊,合成八大部落。 昭和20年(1945)戰後,國民政府進駐臺灣,臺南州回復臺南縣, 新豐郡安順莊改為新豐區安順鄉 […]
台江內海,古稱(海翁窟),是進入台灣重要之地,由北汕尾島 與隙仔島形成的隘口,稱之為鹿耳門,為進入台江內海的咽喉要地, 當時的航運頻繁,而有鹿耳連帆之稱。 可見當時情形,後因商而繁華,才會有(三郊)之興起, 然清道光三年(1823)七月,一埸大風雨,台江內海於一夕陸浮, 形成一大片的海埔新生地(菅仔埔),吸引了附近的民眾進入開墾, 官方則於道光七年(1827),由台灣兵備道(孔昭虔)核發墾照, 菅 […]
安南區在不到300年前仍是一片汪洋,屬於臺江內海的一部份,內海外緣臨臺灣海峽處有北線尾等沙洲。 據史載,清領時期乾隆年間即開始有海埔新生地浮出,因為遍生菅芒,故稱菅仔埔,後百姓圍墾。道光3年(1823)曾文溪改道使得內海快速淤積,沿海居民據地圍墾、搭建臨時草寮,故形成許多「藔」字地名,日治後日人再改作「寮」。 古時有臺江十六寮(草湖寮、南路寮、中洲寮、溪頂寮、陳卿寮、和順寮、總頭寮、新寮、布袋嘴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