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林 廣東厝 洪宅 (德仁堂)
二林所在的 彰化平原位於台灣西部地區之中部,在漢人入墾之前,本區散佈著布農族、泰雅族與平埔族。 其時平埔族以狩獵為生,過著集團部落生活。自十七世紀荷入據台,透過贌社制度與社商、士官加以治理, 始漸改彼社會形態。 嗣後,明鄭復台,實施屯田,雖有若干開發,尚不足成氣候。 康熙中葉,漢人移民陸續抵台,或由西海岸河口登陸,或越大甲溪以北,均以彰化為策源地。 此後開墾範圍迅速大展,在墾首制度與水利設施修 […]
二林所在的 彰化平原位於台灣西部地區之中部,在漢人入墾之前,本區散佈著布農族、泰雅族與平埔族。 其時平埔族以狩獵為生,過著集團部落生活。自十七世紀荷入據台,透過贌社制度與社商、士官加以治理, 始漸改彼社會形態。 嗣後,明鄭復台,實施屯田,雖有若干開發,尚不足成氣候。 康熙中葉,漢人移民陸續抵台,或由西海岸河口登陸,或越大甲溪以北,均以彰化為策源地。 此後開墾範圍迅速大展,在墾首制度與水利設施修 […]
外竹地名源於村內水塘長滿蘆草,閩人稱之為「蘆竹仔」,故名蘆竹塘,又因竹塘亦名「蘆竹塘」, 為區分起見乃將位於竹塘外圍之外竹稱為「外蘆竹塘」,明治三十九年(1907) 建制為「二林下堡外蘆竹塘庄」, 光復後改名為外竹里。 外竹形成聚落甚早,約於雍正年間即有零星住戶,至清朝中葉已儼然形成落。 1898年以前外竹稱外蘆竹塘,為本鎮十四庄之一。 整個外竹里可謂砂崙與池塘的組合體,該里至今仍是全鎮地形起伏最 […]
北平里「洪家古厝」最大的特色就是豐富精采又保存完整的彩繪, 一走進簷廊即可發現左右次間牆壁上,有鄭鴻猶(1856-1920)的書法與子玉的畫畫四幅, 左右楣額上均有西洋風景畫,歩口通廊桁架獅座、員光雕工精湛,色樣溫潤。 正廳大門為三關六開門,磚砌地坪、窗格門櫺木格雕刻仍十分完整,門額上留有八仙祝壽圖飾, 擺設古樸典雅,左右壁屏上與門額、門板上均有傳統書畫。 左壁屏有施梅樵(1870-1949)的絕 […]
「洪家古厝」位於北平里儒林路三和街口,為一進左右護龍三合院形制,方位坐北朝南, 正身面寬五開間,左右護龍為三開間,正廳前原有軒亭,於1986年8月遭賽洛瑪與韋恩颱風損毀, 後正廳簷前改以石棉瓦鋪設成雨遮。就洪宅就外觀格局而言,平實無華,但卻內蘊豐厚 ……… 「二林」地名的由來,有人說是移民初拓時,有森林二處,因此命名二林,這是一種錯誤的說法。 二林地名真正由來, […]
秀水一地包括今彰化縣秀水鄉秀水、安溪、莊雅三村,距彰化市街區西南方4.8里處。 位於彰化隆起平原的北部,當地洋子厝溪上游,海拔13.2公尺。 地名由來,據傳往昔排水不佳,常積水發臭,初作臭水,後以雅字「秀」代替「臭」。 秀水一帶之墾殖,始於何時,欠缺資料佐證,惟據族譜資料,康熙年間有福建省安溪縣吳神祐之入墾; 乾隆初葉有安溪縣林文禮,南安縣梁隆和、梁光鐵、梁光皆;晉江縣梁維明、梁勇等人陸續來墾; […]
秀水原名透水,有清水混入濁水溪之意,清朝嘉慶年間將左字邊刪去,改稱秀水,相沿至今, 在清雍正之前,係馬芝鄰社原住民所居住之地,雍正年初閩人自泉州,南安,晉江,漳州等地遷入開拓, 至乾隆初年,逐漸形成部落,稱馬興,馬鳴山,安東,埔姜崙,曾厝,下崙等六莊, 因原係馬芝鄰原住民所居,故總稱馬芝堡,屬彰化縣轄。 日治初期隸屬台中縣彰化支廳,至1897年改隸台中縣鹿港辦務署,1901年廢縣改廳歸彰化廳鹿港支 […]
此地早期屬於平埔巴布薩族馬芝遴社。 清康熙年間起,社番陸續招漢人移入開墾荒埔地,收取番大租。 後漢人漸多,馬芝遴社將海埔地讓與漢人開墾,另在內地的番社(番社村)建立家園。 清初,漢人逐漸由鹿港、王功,進入本地。福興鄉移民大多來自福建泉州、廈門。 據族譜調查,康熙年間有福建南安縣梁弘丙等入墾今之福興、福南、二港一帶; 雍正年間,同安縣莊允燠、晉江縣柳岑等入墾。乾隆年間,南安縣梁文荷等及晉江縣 […]
福興鄉西濱臨台灣海峽,有員大排水 (昔稱台灣溝或鹿港溪)、舊濁水溪(又名麥嶼厝溪)入海。 福興鄉名由來,是寓意福建省移民新興之鄉。 此地早期屬於平埔巴布薩族馬芝遴社。清康熙年間起,社番陸續招漢人移入開墾荒埔地,收取番大租。 後漢人漸多,馬芝遴社將海埔地讓與漢人開墾,另在內地的番社(番社村)建立家園。 清初,漢人逐漸由鹿港、王功,進入本地。福興鄉移民大多來自福建泉州、廈門。 據族譜調查, […]
線西的特色之一是「風頭水尾」,「水尾」指的是河水流到出海口的地方, 線西正好位於大肚溪與洋仔厝溪的出海口,因為是鹹水與淡水交接之處,所以魚貨特別多。 而塭仔港是線西最熱鬧的海港,是數十年來許多漁民出海、捕魚、賣魚的場所,因為其不是深水港, 所以必須靠天吃飯,利用每天兩次的漲潮出海,一出去就是要十二個小時才能回來, 所以又有「候潮港」之稱。 頂庄社區地處彰化縣西北端「風頭水尾」之處,位於線西鄉東北方 […]
線西鄉位於彰化縣西北端,西臨台灣海峽,北沿伸港鄉,東接和美鎮,南臨鹿港鎮, 鄉民於前清乾隆初葉,由福建省泉州一帶遷移來台,均以農為業,從事開拓墾荒逐漸形成部落, 子孫相繼繁衍至今,居民黃姓多數,次為林、陳、謝…。 清代時隸屬諸羅縣,分治後改隸彰化縣縣署,至於半線(今彰化市),線東堡縣城外部落均以庄(莊)名稱之。 日治時期明治42年(1909) 公佈街社區制劃為下見口區,轄內共分四庄,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