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區,舊稱「牛罵頭」。

在漢人大量移入前原為巴布拉族Gomach社

的聚居地,現今清水的西社社區一帶,舊稱「社口」,

就是當時巴布拉族的出入口,

也是清水的舊地名由來……

「牛罵頭」便是藉Gomach的音譯而來。

清水早期移民以泉州人為主流,

與鄰近龍井的漳州人形成強烈對比。

境內居民以楊、蔡二姓為大姓,分布在社口與清水本街:

其次是陳姓分布於秀水、武鹿;王姓分布於菁埔、頂下湳;

黃姓分布於三塊厝;李姓分布於高美;

吳姓分布於橋頭、下湳;
廖、鄭姓則分布於高美,血緣關係形成的聚落相當普遍。

頂湳在日治時期行政區劃為台中州大甲郡清水街小字名頂湳子,

光復後稱頂湳里,舊地名稱呼包括有甲南、客庄、山仔腳、瓊仔腳、

頂湳仔等。

其間有五福圳南北灌溉,因土壤中孔隙度大,易透水,

不夠紮實,故稱「湳」,與南邊的「下湳仔」對稱之,

故得稱為「頂湳仔」。

由中山路轉入頂湳路,路幅僅為單向通行之農路規格。

婉曲繞行難以會車…….

進入不遠處, 右側有合院聚落,此即是頂湳王宅;

由三座三合院組成的王家古厝,完全以紅磚為建材,

院落大體保持完整,但還是可見到日治時期大地震的

災後重建痕跡,

屋前的半月池,由於久無人整理,
早就失去了半月池的風采……

此地即舊地名中的「瓊仔腳」。

瓊仔樹應該就是所謂的烏桕(學名:Sapium sebiferum),

落葉喬木,高可達15公尺,無毛,具乳狀汁,

樹皮灰黑色,有縱裂。枝廣展。葉互生,呈菱形、菱狀卵形,

頂部具尖頭,秋季時會轉為紅、橙、紫、褐、深綠或釉綠等色,

甚至有可能一葉數色。

花單性,雌雄同株,聚集成頂生總狀花序,

黃綠色細穗狀,在春季時吐出。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