鷄籠中元祭,或逕稱為「基隆中元祭」,每年農曆七月於台灣北部的
基隆地區舉辦,為台灣重要民俗祭典,並名列交通部觀光局
「台灣十二大地方慶節」之一。
鷄籠中元祭以農曆七月中元節為核心,涵蓋相關民間宗教儀式與官方、
民間的週邊藝文活動。大體上從農曆七月一日老大公廟開龕門開始,
歷經十二日主普壇開燈放彩,十三日迎斗燈遶境祈福,十四日放水燈遊行、
海濱放水燈頭以及十五日公私普渡、跳鍾馗,八月一日的關龕門等,
祭典活動時間長達一個月。
於2008年1月29日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指定
為「國家文化資產」之國定重要民俗。
雞籠中元祭,始於清咸豐4年(1854),
是台灣最負盛名的鬼月祭祀活動,
每年的祭祀活動由地方15姓人士輪流擔任主普,自農曆7月1 日開鬼門起,
陸續舉行主普壇點燈放彩、迎鬥燈、燈車遊行,
至15日前夕放水燈達到高潮,接著公普祭祀、跳鍾馗清壇,
直到農曆8月1日關鬼門,整個祭典才算 完成。
每年農曆7月1日,位於安樂社區的開基老大公廟便會舉行開龕門的儀式,
揭開中元普渡的序幕,開龕門象徵廣開鬼門,邀請祖靈遊魂共用人間佈施;
拉著家家戶戶 便陸續進行家普,宴請各路好兄弟,而公普的各項事宜也在
中正公園及慶安宮展開。
農曆12日前後,位在中正公園的主普壇點燈放彩,
此時的中正公園便成為全基 隆最輝煌耀眼的目標,光彩遍照全市;
而慶安宮前埕高高堅起的燈蒿也同時點燃,為四方孤魂指引方向、
照明來路。
13日有迎鬥燈的儀式,各姓均自祠堂中迎出鬥燈,
以主普姓氏為首,于繞境遊街後,返回慶安宮安奉,鬥燈代表北斗星君,
點燃鬥燈即代表了福壽綿長,併為同宗孤魂引路;
歷年鬥燈繞境過程中,多由聚樂社、得意堂
這兩個百年歷史的北管樂社壓陣,
富含特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