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二十一年(1895)台灣日治後,日軍隨即起調查和測繪基隆
各砲臺之標高和配備,並在明治34年(1901) 3月始建槓子寮砲台,完成於
明治37年(1904) 10月,是台灣總督府築城部基隆分部因應日俄戰爭
修建的防禦工程之一,屬於日治時期基隆要塞所管轄區域,
砲台的指揮部則於明治36年(1903)4月開始備砲,
明治41年(1908)3月完成,員額編制約180名,與牛稠嶺砲台為
同時監控八斗子至白米甕砲台間海域防禦任務的重大要塞。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砲台區域仍有國軍駐守此地,
並增修陣地工事,但在廢棄之後曾經荒蕪多年,
直到1998年6月23日臺灣省政府
公告為省定古蹟,後來更變更為砲臺類國定古蹟,
槓子寮砲台是目前基隆市現存最完整的砲台系統,
配置共分為三層區域,最下面一層是營盤區,據推測是指揮部所在,
中間層則有營房、彈藥庫、坑道及通往砲台區的階梯,
最頂層則為砲座區。
現存六個砲座,下方也有挖入山壁的營房。
此外砲台本身具有360度的特殊砲軌,可自由選擇發射的角度相當特殊。
此外,觀測台與砲座區之間有「通話孔」,
也是其特色之一。
遺址保存尚稱良好,有崗哨、交誼廳、營舍、指揮所、
碉堡、彈藥庫、礮盤區等,範圍相當遼闊。
砲台有360度的砲軌,可以自由選擇發射的角度,
此乃五大砲台區中僅見,相當特殊……….
砲台依峙槓子寮山地形而築,倚山面海,地勢險要,
位居海拔150公尺之處,佔地近2公頃,主要扼守八斗子與
基隆港北方海域及瑞芳方向之陸路。
槓子寮砲台「槓子」係取自於凱達格蘭族語「陷阱」的意思。
槓子寮砲台區內林木蓊鬱、綠意盎然,進入砲台區後,順著小路而上,
即可見半橢圓形的砲座,再循著階梯向上走,
就是適合遠眺的制高點。
可遠眺基隆嶼、和平島、八斗子、鼻頭角等北部海岸及
九份、金瓜石等地,風景相當怡人,
天氣好的時候,
甚至可看到台北101大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