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和平島發展漁業、造船業。

1930年代,和平島設立「臺灣總督府水產試驗所」(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水產試驗所前身);又在南岸對面海灣建立「基隆漁港」(今正濱漁港),

當時是臺灣最大的近海、遠洋漁業基地。

講到正濱漁港的歷史,就要提到與和平島相隔一個水道,

因為水道空間狹小,所以才取名為八尺門。

在和平島南方、八尺門下方有三處灣澳,

分別為田寮澳、珠螺澳及拔西猴澳,因為有和平島的龍仔山

做屏障,免受東北季風影響 ,再加上是沙灣地區,所以成了

早期居民從事漁業的所在。

在日治時期,開始將三個灣澳修建成基隆漁港,

1934年興建而成,成了台灣北部最大且最重要的漁港,

還在附近(包括和平島)增設相關漁港公共設施,如製冰廠、

漁市場、 漁業電台、水產試驗場

以及水產館(舊漁會正濱大樓)。

到了民國,更名為正濱漁港……

名為水產館,與基隆漁港同樣興建於1934年,

與其他同時期的日治建築相比,顯得較為樸素,

是一棟現代化主義的鋼筋混凝土建築,

外觀貼滿黃褐色十三溝面磚。

整體建築外觀,呈現兩邊對稱,從門口看去,

圓形窗戶如同魚的眼睛,就像一條上岸的魚,張著嘴。

不論是建築物的下緣或是水平的線條,都可以看到以

洗石子仿石材進行堆疊,充滿厚重感。

在日治時期,水產館內部設施齊全,

包括漁市、珊瑚交易市場、食堂、浴場及銀行信用部等設施,

頂樓還設有氣象觀測所。

到了民國,先有海軍接收,最後經基隆區漁會承購,

成為漁會辦公室,隨著基隆區漁會遷至八斗子,

2003年列入基隆歷史建築。

建築物本身有一處露天中庭,

在日治時期是魚市場,後來因為不堪使用,

漁會在大樓東側外牆另建一棟魚市場,

現今魚市場的建物也已被拆除,目前能在東側外牆

還可以看見屋頂及牆銜接的痕跡…….

原名水產館的舊漁會正濱大樓,

乃日治時期基隆漁港(正濱漁港)旁最重要的漁業行政中心,

昭和9年(1934)由臺北州水產會向台灣銀行借款四十萬圓興建,

昭和10年(1935)落成啟用。

建築為台北州土木課技師所設計,水產館內由許多單位共同使用,

包含台灣水產會社漁市事務所、請願巡查結所、州水產試驗場等,

併設有郵局、食堂、標本室,天台上設氣象觀測所及信號台,

旁邊設有魚市場、珊瑚市場、漁業無線局及冷藏庫,

由台北州水產會委託基隆水產支會負責經營。

二次世界大戰後,水產館和附屬設施由中華民國海軍接收,

後又被基隆區漁會承購建物所有權,成為基隆區漁會辦公大樓,

改名漁會正濱大樓,但因甚少維護導致年久失修。

2013年,該棟建築物發生火災,

導致內部設備與建築外觀已多處損壞。

2015年,基隆區漁會將漁會正濱大樓贈送給基隆市政府,因應大基隆

歷史場景再現整合計畫,舊漁會大樓在經過調查研究則進行再利用規劃

設計,並在2019年由許伯元建築師事務所進行修復工程,

未來預計作為「漁業產業文化園區」使用……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