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勢區舊稱東勢角,大正九年(1920)易為「東勢庄」,
至昭和八年(1933)復改為「東勢街」。
本地區未開發前,原屬於泰雅族與拍宰海族之
大馬璘社等族群之荒埔地,人煙罕至,土著族人棲息其間。
雍正年間,始有粵籍移民至此;
迨至乾隆末葉,來墾者日增,
遂於二十六年官憲劃界禁墾。
乾隆四十九年,墾戶大埔縣人曾安榮等,率同鄉人由丁臺遷至,
嗣有石岡劉啟東擁資入墾,並從事大規模開發。先是,番害頻仍,
遂於乾隆四十三年(1778),以社寮角為中心,與土著族人交易
(俗稱換番所),遣劉中立、薛華梅為番割(社商),
為禦番害,嗣設銃櫃,配置隘丁,
並在大甲溪東岸(南、北片莊)附近築匠工寮舍,
開發上、下辛莊地區,遂成移民聚落,
此即本區開莊之濫觴。
東勢農作以梨子、甜柿和柑橘為大宗。
東勢是高接梨故鄉,透過人工嫁接,讓平地的橫山梨樹上
也能長出金黃水嫩的溫帶梨,一棵母株上可以同時有蜜雪梨、
新興梨等不同品種,初見難免嘖嘖稱奇。
水梨最好玩的環節,非嫁接莫屬,成敗盡在此舉,
「花苞為何要切削?怎麼接才能和本來的梨穗完全密合?
結果的大小、品質,取決於是否癒合牢靠。」
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流程走一遍,
更能體會果農的粒粒皆辛苦。
燥坑屬慶福哩,此處路邊有一大片果園,
一眼即看出是高接梨的果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