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23年(1684)改隸福建省台灣府諸羅縣,雍正元年(1723)由諸羅縣
劃出虎尾溪以北、大甲溪以南之地,設彰化縣治,取「彰聖天子丕昌海隅之化」
前後兩字,命名為彰化。
彰化縣轄十六堡,本鄉屬武西堡,以「大埔心」為最大村莊。
光緒末為彰化縣武西堡坡心區。
埔心鄉位在彰化縣之中心,居鹿港溪上游段,
屬彰化隆起海岸平原。
昔日稱為「大埔心」(另有「小埔心」在今之埤頭鄉合興村),
大正9年改為閩南語近似音之「坡心」,
民國34年底,再正名為今日之「埔心」。
本地的開發比附近鄉鎮稍晚,祖先們蓽路藍縷,
入墾之時這一帶都是荒蕪之地,由於中心之地適於居住,
故稱為「埔心」。
埔心鄉就是典型客家庄。鄉人中七、八成都是客家人,
只不過經歷時間的推移,被周圍強勢的福佬人同化,
變成了不會客語的福佬客。
甫到之初,近海港口以及易開墾的平原早就被泉州人所佔,
而漳州人也隨後據有社頭、田中、二水等八卦山邊的平原,
客家人只好選擇其他為人所棄的荒地,
這些地方大致分佈在員林以南、濁水溪以北。
康熙末年時已建立了許多街庄,「埔心」就是其中一個聚落。
當時入墾「埔心」的張姓、黃姓兩大客族,分屬於廣東饒平(潮州府)及
福建詔安(漳州府),
前者為彰化平原客家人主要原鄉,
後者現今則分佈在雲林崙背、二崙等地區。
以上族群遷移歷史的軌跡,
由「埔心」境內處處可見的寺廟、墓碑及族譜上,
都清楚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記。
芎蕉村原地名涵蓋範圍有
頂厝、下厝、土 間、楊仔庄、大厝內、田尾寮。
昔時栽種好多的香蕉而得名,稱之為「芎蕉腳」。
早年的芎蕉腳,是廣東省饒平縣客籍墾民所開闢;
現今的住戶,以黃姓占絕對多數。
熾昌堂是芎蕉村有名的歷史古厝,
彰化縣立文化中心83年編印的《彰化民居》290頁
(許雪姬、賴志彰計畫主持)記載:
黃姓祖籍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元歌都瓜園社營前,
來台祖為第十二世祖玉璋公,約於清乾隆年間渡海來台,直接來到
大武郡武西堡芎蕉腳溪心壩莊墾居,即今址。
由於墾拓有成,田園曾經掌有二、三十甲,
惜三七五減租後分掉了。
目前的宅邸為大抵是
日治時期大正十三年(1924)間所蓋。
雕梁畫棟。可惜已經年荒廢,
如今已殘破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