芎蕉村原地名涵蓋範圍有
頂厝、下厝、土 間、楊仔庄、大厝內、田尾寮。
時栽種好多的香蕉,因此把這個地方稱為「芎蕉腳」。
早年的芎蕉腳,是廣東省饒平縣客籍墾民所開闢;
現今的住戶,以黃姓占絕對多數。
據楊敍閒先生所著「台灣區姓氏堂號考」記載:
埔心鄉之姓氏堂號共計一百二十五個之多,
大多來自廣東省饒平縣與福建省詔安縣,
埔心鄉客籍祖先開墾時間則是在康熙末年(1721)間,
由鄉人黃仕卿開鑿成十五庄圳,
其與河洛籍楊姓先民拓墾本鄉時間,
相距有近百年的時間………
彰化平原的客家人甫到之初,近海港口以及易開墾的平原早就被
泉州人所佔,而漳州人也隨後據有社頭、田中、二水等八卦山邊的平原,
客家人只好選擇其他為人所棄的荒地,
這些地方大致分佈在員林以南、濁水溪以北。
黃姓為本鄉第一大姓,多來自於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等地,
來台拓墾時間,大約在雍正及乾隆年間,分佈於北四堡之梧鳳、
二重、埤腳、埤霞、芎蕉及埔心村黃厝一帶,
熾昌堂是芎蕉村有名的歷史古厝。
彰化縣立文化中心83年編印的《彰化民居》290頁
(許雪姬、賴志彰計畫主持)記載:姓祖籍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
元歌都瓜園社營前,來台祖為第十二世祖玉璋公,約於清乾隆
年間渡海來台,直接來到大武郡武西堡芎蕉腳
溪心壩莊墾居,即今址。
由於墾拓有成,田園曾經掌有二、三十甲,
惜三七五減租後分掉了。
目前的宅邸為大抵是日治大正十三年(1924)間所蓋。
拜亭下的員光留下的彩繪殘跡隱約可見
「濂溪戲墨軒主」「癡墨叟」的名號;
亭兩側山牆設計建造得很特殊,
有藉三個圓拱圈作成的立面造型裝飾。
正身與護龍交角、拜亭與正身交角,
都做成鯉魚張口的漏水口,設計得相當美觀。
門廊下保留著的古老寫著「黃淑媛」「黃緝熙」的戶長名牌;
廳堂內並掛著「黃緝熙連續服務23年村長」的獎狀 ,
以及黃緝熙的半身畫像一幅……
黃家古厝雖位於芎蕉村內,
其實卻位處於前往羅厝的羅厝路旁 ,
之前前院開設養鴿場 ,如今已撤離,前院顯得空盪…..
熾昌堂古厝已荒廢無人居住,
拜亭屋簷及屋瓦亦嚴重損毀,散落一地。
只是看著古厝如此壞去,
實在叫人不捨…..
(部分資料引用自: 埔心鄉 綠活導覽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