埔鹽鄉往昔屬平埔原住民族巴布薩族(Babuza)
馬芝遴社(Betgirem)社域,
今永平村仍留有「番童埔」之古地名,
大有村亦有馬芝遴社遺址(大有村遺址)。
漢人移民從雍正至乾隆年間入墾,
次第墾成田園創建村莊。
明鄭永曆十八年(1664),隸屬北路安撫司轄下半線安撫司。
清雍正元年(1723),隸屬臺灣府彰化縣轄下馬芝遴保、二林保及燕霧保。
乾隆年間,改稱馬芝堡、二林上堡及燕霧下堡。
光緒十一年(1885),隸屬彰化縣轄下馬芝堡、二林上堡及燕霧下堡。
明治四十二年(1909),改屬臺中廳鹿港支廳埔鹽區。
大正九年(1920),改正地方制度為臺中州員林郡埔鹽庄。
民國三十四年(1945),改屬臺中縣員林區埔鹽鄉。
民國三十九年(1950),改為彰化縣埔鹽鄉。
番社社區位於彰化縣福興鄉東南端,
南邊以員林大排水溪與埔鹽鄉相鄰,
台76線東西向快速公路7公里處,
縣道144號公路貫穿。
村內主要有三大聚落,
分別是頂新厝(頂角)、下新厝(下角)及番社庄,
全村面積約0.95平方公里,分為16鄰。
番社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包括社尾村、番社村。
清末至日治初期,番社地區為一街庄,稱為「番社庄」,隸屬於馬芝堡。
該庄西北與鹿港街為鄰,北與橋頭庄為鄰,東與外埔庄、外中庄為鄰,
南邊及西邊隔臺灣溝(今員林大排)與瓦磘庄、菜園角庄為界。
大正九年(1920) ,該庄改制為「番社」大字,
隸屬於臺中州彰化郡福興庄。
此地全境早期屬於平埔巴布薩族馬芝遴社。
清康熙年間起,社番陸續招漢人移入開墾荒埔地,收取番大租。
後漢人漸多,馬芝遴社將海埔地讓與漢人開墾,
另在內地的番社(番社村)建立家園。
新厝仔 蔡氏古厝「濟陽堂」即在番社街上,
可算是村內最華美的傳統建築,
也算是此間蔡氏宗族之公廳所在。
外觀樸實無華,
門廊上及正廳內壁,其實是有彩繪作品的……….
可惜也多數嚴重剝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