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濁水溪出二水隘口以後分為四條分流,由北而南依序是東螺溪、
西螺溪、虎尾溪、北港溪,至日治時期東螺溪是主流,溪州正位在
東西螺溪間的浮覆地,
因是溪中之沙洲,故名「溪洲」,
後來才改為「溪州」。
本地原為巴布薩平埔族眉裡社棲居之地,清代隸屬彰化東螺堡,
日治時期,實施市街庄制,改稱為溪州庄,屬台中州北斗郡所轄,
設庄役場於今日的溪州村,
溪州之所以成為日後的鄉名,至此確立。
自清康熙以來,濁水分流東螺溪( 舊濁水溪 ) 南岸百姓群聚,務農為生,
漸形庄街曰東螺舊社街,至乾隆初時,東螺舊社街天后宮,已頗具威名,
然因濁溪水紋不定,於嘉慶年間,氾濫流失,河道改變,
廟宇沖毀,民眾頓失信仰中心。
自西螺大橋通車以來,溪州扼濁水溪北岸要衝,縱貫之中,
成為南北香團必經之地,雖鄉人皆竭誠以待,奈苦於無廟,
致時見香團露宿,實不忍心也,鄉紳善男信女,
乃議建廟以接應來往香團,盡地主之誼,並為鄉民信仰之中心。
民國五十二年(1963 ) 募款等設建廟,恭迎鹿港天后宮福五媽鎮殿,
繼迎大甲鎮瀾宮,豐原慈濟宮天上聖母供奉,
民國五十三年(1964 ) 破土創廟,翌年正殿落成安座,
民國八十九年迎湄洲天上聖母跨海供奉。
每年往來香團超百,大甲鎮瀾宮天上聖母南下遶境,
必經之駐駕行宮。
因鄉眾仁誠,創建以來香火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