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通霄鎮志記載:「通霄」一名由來,原是平埔族

道卡斯族「屯消」(Tonsuyan)社之所在。

此外,又有一說:在清代時,由於該地昔日南勢溪水深可停泊商船,

為銅鑼、三義、苗栗等地貨物「吞」吐「銷」售中心。

臺語「霄」與「銷」發音相同,所以稱「吞霄」。

清治時期部份有志之士開始改稱「通霄」。

1920年,日本將臺灣十二廳改為五州二廳,設通霄庄屬新竹州苗栗郡。

通霄庄轄通霄、通霄灣、圳頭、土城、南和、福興、大坪頂、梅樹腳、

南勢、五里牌、北勢、番社、內湖、楓樹窩、烏眉坑、北勢窩、新埔、

白沙屯、內湖島等19個大字。

清治末期至日治初期,烏眉坑地區為一街庄,

稱為「烏眉坑庄」,據稱昔為平埔族到咳斯族烏眉番分布之地。

另一說法乃烏眉坑由南北並行兩谷所組成,主谷位南,俗稱﹝大坑﹞,

其形狀東狹西寬,成彎曲狀如眉形,山上樹木蒼翠如眉毛而得名。

通霄烏眉魯國堂創建於大正初年,為曾姓家宅。

魯國堂出自曾姓先祖曾參,為孔子的得意門生,

春秋時代隸屬魯國轄區,後代以此為堂號。

烏眉曾家祖籍廣東惠州府陸豐縣方郭郡內西山,

來臺祖善相公乾隆23(1758)年入墾烏眉,農耕起家,耕地達數十公頃,

後代亦以務農為生,為地方富農。

烏眉魯國堂為傳統客家三合院,正身三開間,左兩落橫屋,右一落橫屋。

曾宅有兩道圍牆、兩座大門,院埕因而被隔成外埕、中埕及內埕。

圍牆以鵝卵石為牆基,牆身為水泥磚,上覆瓦片,門柱則以紅磚砌成四方長柱。

院埕基地挑高2尺,防範前方烏眉溪淹入家園,院內鋪設紅色地磚,依丁字型排列。

正身與橫屋為火型馬背、硬山式屋頂,屋身為泥磚砌成,

外鋪貼斗子磚,地上則鋪方磚或六角磚。

正身臺基挑高4尺,屋脊有花草剪黏裝飾,屋簷使用「出屐起」工法,無簷柱。

正廳門額有「魯國堂」金字堂號,廳堂中間懸掛天神爐,後簷牆掛觀世音菩薩

及天上聖母神像鏡屏,神桌下方有龍神神位。

橫屋山牆山尖處沿著圭帶下緣,

有長條型白色灰漿,是其特色之處……….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