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投溫泉博物館前身為「北投公共浴場」,由日治時期的
台北廳長井村大吉下令擘劃,總督府建築設計師森山松之助監造,
完工於大正二年(1913)6月17日,為和洋折衷風格的雙層建築,
亦為當時東亞最大的溫泉公共浴場。
一樓浴池區為磚造,二樓休憩區為木造,
入口處位於二樓。
該浴場運用當時台北州廳在公共衛生方面的經費,
仿照日本靜岡縣伊豆山溫泉浴場所建。
二樓休憩區設有涼亭、換鞋玄關,以及可供遊客泡湯後
乘涼的榻榻米大廳。
大廳旁另有一突出平台「望樓」,可在此欣賞北投山光水色。
此外室內也販售餐點飲料,有時甚至安排藝文演出。
大正12年(1923)日本皇太子裕仁抵台視察,
亦曾至北投參觀公共浴場與考察溪中的北投石。
為此浴場還在二樓增建「御休所」供其休憩,
其位置就在現今溫博館的視聽室。
日治時期,湯客下樓梯後可至一樓浴池區。
一樓最主要的特色就是以服務男賓為主、由圓拱列柱圍起的羅馬風格大浴池,
以及浴池外側迴廊牆上的鑲嵌彩繪玻璃窗花,兩者一同塑造出極為
明亮華麗的沐浴氣氛。
大浴池另一側則有小浴池,為當時為女性與兒童泡湯的場所,
此外還另設有獨立的浴室和休息間供重要賓客使用。
整體而言,北投公共浴場可謂北投溫泉發展史上
極重要的公共休閒娛樂場所。
戰後,公共浴場曾作為中山堂、台北縣議會招待所、民眾服務處、
民防指揮部與光明派出所等使用,因管理單位更迭而終至荒廢。
直到1994年,一群北投國小師生在鄉土校外教學的過程中,
發現形同廢墟的北投公共浴場。
為保存古蹟及空間再利用,這群孩子、社區居民及文史工作者
一同發起連署陳情書,希望保留浴場。歷經不斷的溝通與協調,
北投公共浴場終於在1997年經內政部公告為三級古蹟 ,
1998年10月31日在地方熱心居民與臺北市政府的斥資整修下,
以「北投溫泉博物館」之名正式重新開放使用。
現今北投溫泉博物館的展示配合古蹟再利用的空間使用,
一樓規劃為「大浴池展示區」、「北投石展示區」
以及「小浴池展示區」;
二樓規劃為「望樓」、「榻榻米活動大廳」、
「多媒體視聽室」與「特展室」。
北投公園是依臺灣總督府的「公園管理規則」所設立,
由臺北廳下街庄共同經營的。
1913年,臺灣總督府為了迎接皇太子裕仁,臺北廳廳長井村大吉
同意將瀧湯浴場改建成北投溫泉公共浴場,工程總花費五萬六千日圓。
同時,這項改建工程也將附近環境整建成公園。
目前溫泉博物館為市定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