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道光元年(1821)升任臺灣府北路理番同知鄧傳安所著
《蠡測彙抄》一書中第2篇〈水沙連紀程〉所記:
「…過水裏社,望見日月潭中之珠仔山;
藍鹿洲東徵集所紀之水沙連即此…」,
第11篇《遊水裡社記》所記:
「…其水不知何來,瀦而為潭,長幾十里,闊三之一。
水分丹、碧二色,故名日月潭。珠山矻立潭中,高一里許,圍五之…」。
文中知其潭中有「珠仔山」(拉魯,舊稱珠嶼島、光華島),
以其潭水之顏色而區分為日月潭。
而不是如今所謂:「…島東及北側形圓如日,
島西南側狹長微彎如月,故名『日月潭』」。
日月潭名稱由來是因為形狀之說,
可追溯到曹士桂《宦海日記》的記載:
「山南水圓如日,山北水彎如半月,詢社人,潭名日月」。
該潭是台灣平埔族的邵族,所生活的主要地區之一;
生活在該潭四周的族人稱其為「水社海」。
由於過去當地附近平埔族稱居住於山裡的高山族,為「沙連」,
當地又是山區最大的積水盆地,
日月潭及其周圍地區因而得名「水沙連」。
此外,尚有「水社大湖」、「龍湖」、
「珠潭」、「雙潭」等名稱。
位在魚池鄉日月村的半天然淡水湖泊兼水力發電用水庫;
該潭是臺灣本島面積第二大的湖泊。
1918年7月,臺灣電力株式會社開始在日月潭興建「門牌潭發電所」,
但由於資金的不足,拖到1919年才大興土木。
1934年6月完工,並改稱日月潭第一發電所。
其相關工程包括在武界建壩攔截濁水溪上游溪水,
開鑿人工引水隧道至日月潭以供給水源,
而發電後的水則被引導注入濁水溪支流水里溪。
為了運送電廠興建所需要的材料,集集線鐵路因此孕育而生。
完工後的日月潭的水位上升,
湖面面積也從原來的4.55平方公里擴張至7.73平方公里,
當時稱為「珠子山」的拉魯島面積也稍為縮小。
位在臺21省道上的朝霧碼頭,是日月潭四大碼頭之一,
向東面望去是觀賞日出的好地點。
由於氣候、地形及水文的影響,清晨時湖面常霧氣瀰漫,
在朝陽的輝映下晨曦薄霧更顯得迷人,
素有「水社朝霧」的美名,
是日月潭八景之一。
由於住在雲品大酒店,特地早起,
於天亮之前走向朝霧碼頭;
等到旭日上升後,再循環湖步道慢慢踱回飯店;
多了些旅遊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