崙背之名的由來,是由於今崙背市區位於從前一沙崙之背,
故名之。
市區南面亦有崙前村,現崙前崙背界線已模糊。
崙背鄉的地名大多由清代延傳至今,少有改變,
由於崙背的開墾比較零散,雖然不像有些地方較具有規模,
或具深層的人文歷史意義,經常是當時人眼前所見順口叫出,
久而久之成了習慣,沿用至今,
提供大家從舊地名,
就可略知數百年來祖先開墾的過程與痕跡,
不失草莽精神又彌足珍貴。
崙背鄉屬與農業地區,早期多由大陸移民來此地屯墾,
初到時大多僅以草寮或簡單屋舍在農田中為居,本地地名中
就出現許多有「寮」、「厝」的地名者,
或多數地名,常因相對位置或時間的關係命名,
如東佃厝、中佃厝、西佃厝等。
另在本地也有以族群聚集、或「新」、「舊」聚落的形成先後,
作為命名的來源,甚至自然環境的地形和植物景觀,都是命名的由來,
像高出平地「崙」、「草」、「竹子」,先民一眼望見的自然景觀,
也都成為最初的地名,如崗仔背、草湖、下竹圍等,
而透過這些地名,也讓後人可以了解過去各聚落的自然景觀。
枋南舊稱「崩溝寮」。此聚落之南方的施厝寮大排水溝在過去是
彎彎曲曲的,每遇大雨則崩塌,故將其北邊臨近聚落稱「崩溝寮」。
現在施厝寮大排水溝以截彎取直,位置往南移。
會變成枋南是在光復以後《崩》《南》從閩南話音譯過來。
崩溝寮屬於詔安客家人的村庄。居民大多姓鍾,
每年都會舉辦特殊的「著年(台語)」活動,
由崙背鄉崩溝寮、下街仔、頂街仔、新庄及二崙鄉南底寮、
頂番社、下番社八個姓鍾的詔安客家人村庄,以12年為單位輪值
向西螺媽祖進香。
初訪之時,直接認為穎川即為陳姓;
其實鍾姓也是用穎川作為堂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