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草>是漢代出現的一種書體,,,,,秦漢之際,秦篆的俗體演變成
古隸( 或稱秦隸),古隸的正體逐漸發展成成熟的隸書,,即稱為<八分>,
而其草寫的俗體遂發展成草書,即<章草>,,,,至東晉時,由<真書>及<今草>取而代之

章草大致形成於西漢元帝,宣帝之間,興盛於東漢,三國及西晉時代…..

從<居延>及<敦煌>等地所出土之簡牘來看,漢元帝時期以後,草書作為一種獨立
的字體迅速成熟發展,,,,,漢代草書是與隸書並行發展的,因點畫中仍有隸之波磔,
與魏晉後的草書略為不同,後世特稱之為<章草>

<章草>既是由<漢隸>所衍生之輔助書體,其中自然含有漢隸的精神與
質樸厚重,生意盎然的氣格….  

這從漢晉簡牘,晉人殘紙中可見一般,

<急就章> (玉烟堂本)



<急就章> (松江本)

唐<張懷瓘>在<書斷>中提及:

<章草者,漢黃門令 史游 所作也……王愔云,漢元帝時, 史游作急就章, 解散隸體粗
書之,漢俗簡墜,漸以行之,是也,此乃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俗急就
,因草創之意, 謂之草書>

<至建初中,杜度善草,見稱於章帝,上貴其迹,詔使草書上事,魏文帝亦令劉廣通
草書上事,蓋因章奏,後世謂之章草….惟張伯英(即張芝) 造其極焉……
章草即隸書之捷,草亦章草之捷也…..史游即章草之祖也>

根據學者考證,現<急就章>之僅存者惟宋刻<松江本>明刻<玉烟堂本>,
然此二者皆碑拓,皆出於松江石刻,<葉夢得>自跋有
<相傳為吳皇象書>,

傳<皇象>所書<急就章>全文一千三百九十四字,無一復字,文詞古雅,
字字珠璣,與<倉頡><爰歷><凡將>諸篇相同, 是為當時童蒙識字之書,

漢 張芝 <秋涼平善帖>

漢 索靖 <月儀帖>

晉 陸機 <平復帖>

晉 <孤不度德量力帖>

隋 史孝山 <出師頌>



<書斷>又云:<章草之書,字字區別,張芝變為今草,,,,,加其流速,拔茅連茹,
上下牽連,或借上字之下,而為下字之上,奇形離合,數意兼包,,,,,,神態自若
變態不窮>
,又云<張芝喜而學焉,轉精其巧,可謂草聖,超然絕後,獨步無雙>

<王獻之>也曾反駁其父說:
<
古之章草, 未能宏逸,頓益真體,合窮偽略之理,極草縱之致,不若藁行之間,
於往法固殊也,大人宜改體,,,,,>

在<王羲之>的信扎尺牘中,仍可見到許多章草筆意,而

在這樣的環境推波助瀾下,章草遂逐漸退出主流,,,,,

至元代,始有<趙孟頫>及<鄧文原>亟力倡興,<康里子山><楊維楨>受影響, 

明初<宋克>,<沈粲>繼之,影響至明末清初<張瑞圖><黃道周>等諸多書家,
到了近代<沈曾植><王世鏜><王蘧常><高二適> 等特意著力於此,
<章草>一體遂有復興之勢,,,,,

對於章草對於書法之影響,r書家對其之實踐, 將於另篇說明,

<急就章>臨本有<趙孟頫><鄧文原><宋克>及<商衍鎏>,可作為臨寫範本

元 趙孟頫 <臨急就章>

元 鄧文原 <臨急就章>

明 宋克  <臨急就章>

明  宋克  <急就章>(二)

民國 商衍鎏 <臨急就章>



吾人認為,草為章之捷,故欲習草書,不妨先由章入,字字區別,未能宏逸,
固然其弊,然得以知草之由來,自不會自行捏造,胡亂創造,

近代  王蘧常<急就章>已掺入自我風格, 非臨摹本,,,,


竊以為:

欲進右軍之門,非<十七帖>非徑,

欲得魏晉之風韻,恐舍此弗由,,,,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