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米甕砲臺>位於基隆港西岸高地,和東岸的<社寮砲臺>互為犄角,

形勢險要,屬於制海砲臺,直接面對外海,自古即是防衛要塞,,,,,,

然而這<白米甕>之實,<荷蘭城>之名恐怕要好好家以考據及澄清,


<
臺灣通史>中記載:

< 天啟三年(1629),荷人來,借地於土番,不可,給之曰: 願得地如牛皮,多金
不惜,,,許之,乃剪皮為縷,周圍里許,築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以居,
駐兵二
千八百人,附近土番多服焉,>

 

<天啟六年(1632)年夏五月,西班牙政府自呂宋派遠征軍,以朗將之,率戰艦入據
雞籠,
山嘉魯城,駐兵防守,,,而臺之南北遂為荷,西兩國所割據,,,,,,>

<山嘉魯城>即所謂<聖薩爾瓦多城>(St. Salvador)

 一六四二年荷蘭人攻佔雞籠之後,改名為<北荷蘭城>,清代稱之為<紅毛城>

 

 

根據學者對於一六五四年荷蘭人所繪製的<淡水與其附近村社及雞籠島略圖>

的考證及解釋,位於雞籠的城堡外,八尺門水道附近,有一圓塔狀保壘 稱<愛爾騰堡>,

(Eltenburgh),另在山頂上另設一保壘<維多利亞堡>(Victoria)俯控一切,,,

此堡於清代設為<山仔砲臺>,,,,,,(即今社寮西砲臺),,,至於<維多利亞堡>旁尚有一

防禦工事名曰<羅斯騰堡>(Rustenburgh),,,,,(應為今社寮東砲臺)

 

在一六三六年的荷蘭文獻<臺灣日記><巴達維亞城日記> ,記載西班牙在雞籠

興建城砦中,有一圓塔為於東水道之入口處,名曰(Milaen),建築係白磚所建造,

 

據資料顯示,在西班牙人據雞籠時,即有福州人前來貿易,以上述情況而言,福州人

將白色的圓形堡樓(Milaen) 稱為<白米甕>就沒有甚麼不可能,,,,,


荷蘭人攻佔雞籠後,是否於此修築城堡,並無資料可佐,故稱此為<荷蘭城>似有不妥,

至於相傳從岩洞中流出白米等無稽之談,就別再說了,,,,,

(臺南<火山碧雲寺>,亦有相同傳說,,,,不過為神明顯赫加分罷了)


<白米甕砲臺>位於基隆太白莊,沿中山三路,中山四路到港區派出所,
進入光華街,不久即可達砲臺入口處的標誌牌,,,,,,

沿小巷道上山,巷道極窄,要注意會車危險,,,,,右有<先人祠><先聖祠>
沿路直上,右轉在左轉,即可到達停車場,(有一營舍現保存中)


現有的砲臺也同其他砲臺一樣,亦為1904左右,基隆要塞司令部為日俄戰爭而
於清代基礎尚進行改築及強化工事,主砲臺有四座主砲,右側小山崗頂是觀測臺,

左側山坡處則是指揮所及機關陣地所在,,,,,,,

站在砲臺前,從<基隆杙>到<野柳岬>之間海域盡在掌握之中
協和火力發電廠的三支煙囪即矗立眼前,,,,,


砲臺內側,現為居民運動場所,向港內看,可見仙洞庄之<火號山>,


山頂有綠色方塔,(原白色)為<仙洞燈塔>,又稱<球子山燈塔>, 此即火號山之由來,
可惜位於管制區內,燈塔附近據聞有<仙洞砲臺>,無法親近,,,,
(聽說二十年前,可以上至山頂,,,,,,砲臺應該已面目全非了吧)

看著此處山坡綿亙,燈塔近在咫尺,卻因管制卻無法縱走,實在可惜,,,,
若能開放並將遊憩點串連,相信這<清法戰爭>中重要的歷史場景,
未嘗不是基隆的文史觀光賣點,,,,,

如果最近有看<光陰的故事>
這戲在此取景甚多,,,,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