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style=”><銘傳>(18361896),字省三,號大潛山人。在家中排行第六,
因為臉上凹凸不平,被稱為六麻子、劉麻子或劉六麻子。安徽合肥人,
是中國清朝末期的一位將軍和大臣,是<淮軍>重要將領,台灣省<首任巡撫>。

<劉銘傳>出生窮苦,11歲喪父。18歲時放棄讀書。
之後投靠<李鴻章>的淮軍開始,加入對<太平天國>的戰爭。
1864年劉銘傳所率部隊攻克常州,俘虜陳坤書,被因此晉陞為<直隸提督>。
1867年劉銘傳因對<捻軍>作戰有首功,被封為<一等男爵>。

後因在北京做官時與其他官僚相處不和,故而還鄉。

1884年因<清法戰爭>爆發,使得劉銘傳被清廷重新啟用派往台灣。

在戰爭中雖與守軍將領<劉璈>不合而備受牽制,但仍有效保守台北與淡水,
並在基隆及滬尾戰役中多次重創法軍。

最後終因法軍在越南戰事失利,加上統帥<孤拔>病歿,不得不談合並撤離軍隊。

光緒十三年(1885) 清廷採<沈葆禎>奏請,將台灣從福建分出獨立建省,任劉銘傳為<首任巡撫>。

劉銘傳擔任巡撫。大膽建設台灣,舉凡兵器製造廠(大砲)、火藥局、水雷局、撫墾局、
樟腦局、茶釐總局、礦物局、媒務局、稅釐總局、鹽務總局、郵政總局、電報總局、官醫局
、東西向橫貫公路、輪船航線、台灣鐵路局、北路砲台等都在他的規劃,並在朝廷<恭親王奕訢>
、<醇親王奕澴>的大力支持下,結合沿海各省的經濟支援下,積極展開臺灣的建省工作。

淡水<滬尾砲臺>留有劉銘傳<北門鎖鑰>之題額

光緒拾貳年季春中浣之吉  北門鎖鑰    合肥劉銘傳題


擔任巡撫期間,劉銘傳期許自己:
<以臺灣一隅之設施而成為全國之模範,以一島之建設基礎,增益國家之富強>。
主要的貢獻包括:

 (1)擴大撫番:改善原住民生活,畫明漢山地界,不准軍民侵凌,並於台北設番
學堂,贈與衣食、教算學、漢文、官話、臺語及起居禮儀。

   (2)增設郡縣:除臺北府外(府城於1884年建成) 又將臺灣府改為臺南府,另於中部
    (臺中彰化橋孜)置臺灣府,並擬定省會,全省增至三府、三廳、十一縣
、一直隸州。(臺北府、淡水縣、新竹縣、宜蘭縣、基隆廳、臺灣府、
臺灣縣、彰化縣、雲林縣、苗栗縣、埔裏社廳、臺南府、安平縣、嘉義縣
、鳳山縣、恆春縣、澎湖廳、臺東直隸州)

  (3)清理賦稅:設官銀局,造銀幣每年數十萬兩(這是臺灣自造銀元之始)

   (4)發展交通:1891年基隆、臺北鐵路通車(全中國第一條運客鐵路
    添購輪船八艘,遠達南洋,連接南北電線,及於福建,擴充基隆煤礦。

  (5)推廣農業:鼓勵種茶、棉、桑等經濟作物、養蠶並拓展水利灌溉設施。

   (6)設新式學堂: 1885年在臺北大稻埕六館街創<西學堂>,是臺灣第一個新式學堂,
1886
年在大稻埕建昌街設<電報學堂>。

    (7)電燈電報:完成建省工作(1887),為臺灣近代化奠定相當基礎,,,,等等

 
因此種種的建設與魄力,劉銘傳遂被稱為<台灣現代化之父>

臺灣第一條鐵路上的<獅球嶺隧道>,隧道南口留有所題<曠宇天開>額及對聯

光緒歲次己丑仲冬立    曠宇天開 

十五年生面獨開羽轂飆輪從此東莊通海嶼

三百丈巖腰新闢天梯石棧居然人力勝神工

贈太子少保兵部尚書銜福建臺灣巡撫□□□
   一等男爵  (銘傳) 建造

  欽命浙江□□州總鎮 強勇巴□□□□  監修

光緒十七年(1891)因基隆煤礦弊案告老還鄉。
繼任台灣巡撫的<沈應奎>及<邵友濂>則因財政困難與理念不同而放棄許多既定政策,
使台灣後繼建設宣告中斷。

光緒廿年(1894),甲午戰爭爆發,清廷希望劉銘傳再次督導海防軍務,但被他婉拒,
日本據台後的光緒廿二年(1896)在憂憤中病逝,時年五十九歲,
光緒帝追贈<太子太保>、謚號壯肅。文集為<劉壯肅公奏議>、<大潛山房詩稿>

時至今日,在基隆尚留有<劉銘傳路>,<銘傳國中>,,,,在台北則有<銘傳國中>

台北二二八公園內<急公好義>方為劉銘傳奏請准為<洪騰雲>所建之坊

根據搜尋資料,劉銘傳於1896年死後,葬於距故居十餘里之<金橋吳家院>,
1958年<大躍進>時,墳墓被鏟平棺塚被掘毀,僅剩下遺骨,,,,其後人將之送回合肥火化,
骨灰寄放於<蘇州靈岩寺>,1966年後人偷偷回葬故里<長豐縣三十頭村>,至2000年為
地方文物考古專家陪同發掘,,,
近年,肥西縣政府已於合肥<大潛山>山頂築<劉銘傳墓園>,予以遷葬
這曾經是臺灣首任巡撫,淮軍將領,清法戰爭最大功臣的偉大人物
<劉銘傳> 至此終以風光厚葬,入土為安,,,,

在基隆仙洞山坡上,有<清國人之墓>,此地乃清法戰爭中,戰況慘烈的<仙洞戰役>場景,
沿著太白街39巷拾級而上可到達,前基隆市長<陳正雄>於民國六十四年修建為<慈恩祠>
神龕位即為<清國人之墓>碑,祠上方立有陳正雄所題<中法戰爭陣亡戰士紀念碑>

值得一提的是,神龕上設有兩尊著清朝官服的神像,一尊端坐,一尊則騎馬,,,,
有人說是<劉銘傳>及<林朝棟>,,,,如果是,不也頗為恰當

在臺灣似乎沒有奉祀<劉銘傳>之專祠,主要因其未死於斯,葬於斯,
但若以其功勳,設置專祠亦不為過,
也許這<慈恩祠>可加以整建,以為之是舉,,,,,
(可惜,文化局的人,有無考慮?)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