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化> 原是西拉雅平埔族所居住的地方,名叫<目加溜灣社>(Backloan),,
位於中山路上的<慶安宮>,創建迄今已有三百年,,,,,1636年荷蘭人曾在此
設荷語教習所,並設教會及牧師,教化當地原住民,,,至今廟埕裡上留有一口<荷蘭井>

1624年荷蘭人入據臺灣南部,1935年曾派兵討伐當地<目加溜灣社>土番,
爾後設教會及荷語教習所,教化土番,,,,,明永曆十五年鄭成功驅逐荷蘭人,
設天興縣善化里,於此設屯養兵,並改稱為<灣裡社>
諮議參軍<陳永華>並曾設置糖廓,進行製糖事業,,,,
清代中業以後,福建泉州移民入墾,,,,,原土番遂被迫遷往大內社頭等處,,,,

康熙三十七年(1698) 於荷語教習所原址,興建文昌祠(今善化國小內)
(諸羅縣志記載: 諸羅縣學,原在善化里之西保)
於同治元年因地震倒塌,遂由紳商倡議擴建,並由臺南大天后宮恭迎天上聖母,
改以媽祖為主神,並改名<慶安宮>,原五文昌則陪祀在側廂
又稱為<灣裡街天妃廟>,為當時臺南地區奉祀媽祖之三座廟宇之一



  

日治時期,進行市街改正,至今中山路兩側尚有洋樓鄰比,
1905年將糖廓改為<灣裡製糖會社>,光復後改名為<善化糖廠>
為實行其皇民化運動,強制拆除<慶安宮>,並設置< 北白川宮紀念碑>(已拆除)

新化郡善化庄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
灣裡御遺跡地紀念碑 

光復後,民國三十七年政府拆除原有街役場,興建善化鎮公所,
地方人士亦鳩金重修<慶安宮>,並於近年設置文物館,展示相官關照片文物,
並將明末文人<沈光文>入祀文昌祠,與其它五文昌共稱為<六文昌>

廟之三川門有部份遺構,門神彩繪為臺南匠師<潘春源>作品
(潘春源 所遺留之作品極少,其後代<潘麗水><潘岳雄>亦為有名匠師)

話說<沈光文>(1612-1688),<臺灣通史>有傳:
<沈光文, 字文開,號斯庵,浙江鄞人也,,,,,福王元年,,,,,授太常博士,,,,
聞桂王立粵中,乃走肇慶,累遷太僕少卿,,,,,時粵事亦不可支,乃留閩中,思卜居泉州,,,
浮家泛宅,忽遭颶飄至臺灣,,,,時臺為荷人所踞,受一廛以居,,,,,

十五年,延平郡王克臺灣,知光文在,大喜,以客禮見,,,,,亡何王薨,子經嗣,,,,,,
光文作詩有所諷,或讒之,幾至不測,乃變服為僧,逃入北鄙,結茅羅漢門山中…….
山外有目加溜灣者,番社也,光文于其間救授生徒,不足則濟以醫,,,,,,
三十七年,清人得臺灣,,,,,閩督姚啟聖朝之,辭,,,,尋卒於諸羅,葬焉,

光文居臺三十餘年,自荷蘭以至鄭氏盛衰.皆目擊其事,,,此寓公著述,多佚于兵火,
惟光文獨保天年,以傳斯世,,,,海東文獻,推為第一,,,著有<臺灣輿圖考><草木雜記>
<流寓考><文開詩文集>,,,,,,,,志臺灣者多取資焉 ,,,,>

綜上所述,<沈光文>對本島的貢獻是多方面的,特別在教育與文學方面,質言之,
他在台灣文學教育史上,不僅有可觀的詩、文賦創作,治溉後世;且春風化雨,
啟迪後進;復倡組詩社,是最先獻身於文學和教育的偉人。

今位於善化火車站右前不遠處有<沈光文紀念碑>,另鹿港<文開書院>即以其名命之

<慶安宮>前的中山路,兩側的日式街屋,


雖無鄰近之<麻豆老街>及<新化老街>精彩,,,
這<善化老街>亦有其小家碧玉之風采,,,,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