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32年(1767),十五世祖<陳計勃>,<陳計淑>渡海來台,寄居竹南,
道光3年(1823)因盜匪猖獗,舉家遷移至宜蘭,初居員山<鴨母寮>,
至於咸豐6年(1856)舉族遷徙<擺厘>興建宅院,即是被稱為<陳家家廟>的<鑑湖堂>。
<鑑湖>為地名,位處福建漳州漳浦縣佛曇鎮大坑,湖面周圍約3里,
水清如鏡而得名。道光三年,原居於苗栗文湖的陳氏十六世祖<陳敬暖><陳敬潘>
<陳敬得><陳敬行>為避亂民械鬥乃率子輩<宣浮><宣梓><宣弓><宣石>,舉家遷徙
<噶瑪蘭>,其後約二十年,<宣浮>回竹南發展,<宣梓>及<宣石>則留在蘭陽,,,,,
宜蘭的陳氏在十七世祖<陳宣梓>帶領拓墾下,並於雙溪經營米糧雜貨的<陳協春商行>,
迅速累積社會資源以及經濟資本,奠定事業基礎。又由於1853年平定<抗官事件>有功,
授封五品衣冠、1855 年出任三貂堡的保正而聲名遠播,所謀順利,生意越做越大。
清咸豐年間,<陳宣梓>與<陳宣石> 堂兄弟兩人合力招募壯丁拓墾<珍仔滿力>、<擺厘>
兩社附近的土地,範圍及於今員山鄉溪洲一帶,短短數年間即墾成土地數百甲。
根據鑑湖堂文化協會所言,陳家在宜蘭縣除南澳與大同兩地,其他鄉鎮都有購置房產
陳家後代共找出地契3百餘張,土地面積是若以稻榖收成的重量換算,總計約5百甲。
<陳氏鑑湖堂>占地約2甲半,以祠堂坐落處區分為前頭厝、後頭厝,
前頭厝為<陳宣石>宅,後頭厝則為<陳宣梓>府。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建物遭受嚴重破壞,後由<陳嵐峰>將軍集資重修<鑑湖堂>正廳,
以做為祭祀之用,即為<陳氏家廟>。目前雖然僅存正廳、山門及一部分的右外護龍廢墟,
但是從配置中,仍不難想像當年規模之宏大。重要匾聯有
光緒甲辰春吉旦 鑑湖堂 威輩孫 廩生 朝楨書
書為陸軍中將 監察院委員 陳嵐峰立 積厚流光
恩科 武魁
頭品頂戴禮部尚書伯爵總督 閩浙等處地方兼理軍務 譚□□ 為
光緒癸巳科中式 福建鄉試舉人 陳朝儀 立
為教育子弟,<陳宣梓>於宅院南側興建書院,初建為土墻茅簷名為<鑑民堂>,
供奉文昌公等五恩主,清同治二年(1863),<陳掄元>將土墻茅簷改建為磚牆瓷瓦,
並正名為<登瀛書院>。重要匾聯有:
鑑民堂 夢筆生花
登瀛書院 臣 陳掄元 著弎
民國四十二年季夏 允文允武 陳嵐峰
辛丑歲元月穀旦 代天宣化
珍仔滿力庄鑑民堂鸞下 陳開元 陳掄元 陳朝楨 陳朝善等仝立
鑑映羣形毋掩不善著其善 民生在抱能以先知覺後知
光緒歲次辛卯孟秋月吉旦立
題補澎湖通判現知宜蘭縣事 蕭贊廷撰并書
擺厘陳家由<陳宣梓>奠基,<陳掄元>發揚光大,家族聲望大振。
(註:陳掄元為清乙丑科武秀才,日治時其曾任宜蘭廳參事)
民國50年代波蜜拉、解拉和歐珀等颱風的侵襲下,已搖搖欲墜多處漏水,
於是監察委員<陳嵐峰>將軍號召族人成立<鑑湖堂復興宗親會>,支持公廳
維修、點燈及祭祀費用。
民國55年進一步募款將公廳的木造房舍改為鋼筋混凝土造。
民國60年代,公廳再次整修,,,,
而今族大都選在農曆2月15日左右的假日舉行祭祖及掃墓的活動。
以及一片在半月池前面<落羽松庭園>,,,,,(另篇介紹 )
為一蘊含人文歷史及自然生態的世外桃源
來宜蘭可沿中山路南下,經神農路,沿<進士路>前行過進士橋不遠左轉小路
即可前往到達,可在其周邊優閒的散步,,,,
(開蘭進士<楊士芳> 宅第亦在附近嵐峰路士芳橋附近,可惜僅剩旗干座,,,另篇介紹)
宜蘭陳氏家廟~鑑湖堂還有如此典故 謝謝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