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石閣砲臺>位於基隆港東岸大沙灣山丘上,現正濱國中的位置,
頂石閣名為何來,根據清姚錫光所撰<東方兵事紀略  臺灣篇上>記載為<頂石角>
為劉銘傳於清法戰爭後,所建新式砲臺之一 ………..今天且來探訪此一神秘的砲臺

砲臺位於基隆中正區,祥豐街及中正路所包繞的長條型山丘南端,海拔73公尺處,
此處砲臺可與對岸之<仙洞砲臺>及<仙洞鼻砲臺>(已拆除)行成犄角,扼守基隆港正口

參照清法戰爭後,劉銘傳所奏建之砲臺形制及規模
比較<滬尾砲臺>及澎湖西嶼的<東,西砲臺>等同時期興建之砲臺可知,
<頂石閣砲臺>原有營盤所涵蓋的範圍至少應包括今天<正濱國中>前大部份的校區
據調查為配置十二吋砲兩門及八吋砲一門, 與<西嶼東砲臺> 規模相當

可惜現僅存圓拱頂營舍而已,然就其營舍之規模,亦可想見砲臺所對應之規模

為甚麼相關歷史文獻資料如此之少呢? 且來一探

光緒十年(1885) 法軍意圖侵佔基隆,滬尾以為清法戰爭和談之籌碼
遂命劉銘傳督辦臺灣軍物務,劉於抵達基隆後,開始調整布防,
<…..其地舊有砲臺(二沙灣),勢居低下,且在口門以內,不能遠擊敵船….
現已詳察地勢,在外海口門扼要岸鱗墩,社寮兩山對峙之區,各築砲臺一座
別見護營一座,以遏敵船進口之路…..>
<法國兵船駛至臺北基隆口岸,於六月十五日,疊開巨砲,將該處砲臺擊毀….>

原有之基隆砲台(海門天險)在被炸毀後,劉銘傳命令諸軍退守山后,
以便進行山區保衛戰……

清法戰爭後,巡撫<劉銘傳>有感於海防未固, 遂奏請購築砲臺……

根據光緒十四年(1889) <劉壯肅公奏議>記載;

再查臺灣辦理海防,購築砲臺,經臣奏明在案,各口自十二年正月興工,分築砲臺…..
惟安平舊臺上可修葺應用,其餘基隆,滬尾,澎湖等處,階擇地另造新臺,旗后本有砲臺壹座
後在大坪山(柴山)添築一座…….澎湖築臺四座,基隆,滬尾各二座…..計澎湖,基隆,滬尾,
安平,旗后五海口共造砲座十座

然根據<姚錫光><東方兵事紀略>所述:   光緒乙酉年(1986) 後
劉銘傳於基隆共築新式砲臺四座: <社寮島><頂石角><仙人洞><獅球嶺>砲臺
滬尾兩座: <滬尾>及<關渡口>……..

所以這<頂石閣砲臺> 建成時間應在1887–1890 期間之內

幾年以後(1895),臺灣旋即割讓給日本,

以上這些砲臺在日軍登陸基隆初期, 還曾經進行過慘烈的戰鬥

日治後,<基隆要塞司令部> 設於此山丘後面, 取其自然屏障

但觀察其他砲臺,似為因應日俄戰爭(1904)所做之海面防禦, 僅修建了面海之諸砲臺,
而對於港區內陸其它砲臺似乎並沒有太多修建之舉?

也許是對於戰略思考不同,加上日俄戰爭取得勝利後
砲臺已無戰略用途,遂予以拆毀,開始興建<海軍醫院><平和公園> 等等

目前僅存營舍位於<三軍總醫院基隆分區>右側斜坡上
也是位於<正濱國中>的正門右下方…..

營舍中央甬道向內逐漸上昇,有可能當時即通往營盤區
對照位置,上方校舍所在的平臺,應該即為砲臺所在位置 (規模應不下於滬尾砲臺)

校舍後方近山邊,確實可縱覽外港口門,是扼守的好地點

學校運動場旁,有小路可通旭丘公園,,,,另篇再介紹了

0

發表留言